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阁 www.shuqv.com,最快更新大杂烩最新章节!

说,她的父亲当年在浙江布政司衙门监印,她耳濡目染,自然而然就学会了。可惜当时事忙,没能向她仔细请教,这种巧妙手法,现在可能已经没人会系啦。

    买爆竹请蜜供

    中国人无论南北各省没有不喜欢放爆竹的,到了过年,正是普天同庆的好日子,更要大放特放一阵子。除夕祭祖,子正迎灶接神,元旦出行,这三挂长鞭,是必不可少的,而且越长越表示人财两旺。冀察政务委员会时期,萧振瀛是炙手可热的人物,据说民国二十三年元旦出行,他在北兵马司住宅放了一挂三十万头特制长鞭,足足放了半小时,把胡同里交通都断绝了。普通最长的鞭是足十万头,三十万头鞭自然是特制品啦。过年北平除了东四、西单、鼓楼前,设有临时卖花炮的大摊子外,零整批发鞭炮的反而是各大茶叶铺。茶叶跟鞭炮根本扯不上关系,何以茶叶铺发售鞭炮呢?笔者曾经问过若干老前辈,谁也说不出所以然来,现在恐怕更没有人知道啦。

    北平的花炮除了当地花炮作坊自制,近处来源是河北省的束鹿,远则湖南浏阳,广东琼州、雷州、三水。带响的花炮,有双响、天地炮、二踢脚、炮打灯、八角子、连升三级、平地一声雷、炮打襄阳城等;不带响的有太平花、花盆、葡萄架、大金钱、小金钱等。小孩拿在手上放的,有地老鼠、滴滴金、黄烟、洋花等。最巧妙的是花盒子,层数越多,盒子越大,价钱也最贵。当年城南游艺园元宵节必定放一次烟火花盒子,以娱嘉宾。最大的盒子圆径有七八尺,高两尺有余。所有火彩都折叠好,一层一层放在盒子里,放起来万斛繁星,云烟万状。跟现在联勤制造的高空烟火,巧心妙手,可以说各有千秋。

    蜜供也是北平过年必不可少的点缀,天地桌、佛前、灶神前都是必不可少的,除了灶王供只有三座而且比较矮小点外,其余都是长近两尺、五座算一堂的大蜜供。过年处处都要花钱,这三堂蜜供,当然所费不赀。一般有计划的家庭,可以先到饽饽铺上蜜供会,除夕之前保管一份儿一份儿用圆笼挑到家里来。谁知分期付款的办法,北平饽饽铺早就行之有素了!

    写春联买年画

    大人忙年,小孩在书房读到腊月二十左右,老师分别回家过年,书房私塾也就放年假了。那时既无寒训,又无冬令营这类活动,家长怕孩子们胡吃乱跑,于是给孩子们想出最好的行当,那就是写春联。在街头巷口摆上一张条桌,安置好纸墨笔砚,就可以大写特写啦。年轻人好胜,你写的黑亮光润,我能真草隶篆四体皆备;你对联用的词句大雅宏达,我一副对联另送横批一帧。到了年根儿底下,每人怀里都揣有几文墨敬,恰好画棚子开张,正好三朋四友逛逛棚子,以消永昼。

    提起画棚子卖的年画,小孩没有一个不喜欢的。用大张粉连纸拓印上色,无论大宅小户都要买几张点缀年景,不过贴的地方不同,有的贴在起居室卧房,有的贴在门房厨房而已。年画始于何时,已无可考。当年国际考古家福开森博士搜集明代年画十多张。国剧大师齐如山先生收藏年画中,就有康熙乾隆年间产品。同时齐如老鉴于这种乡土风味极浓的古代民间绘画艺术将近失传,于是跟几位同好,凑了一笔钱,把杨柳青戴连增所存能印的底版,各印四五十张,分成若干份儿,大家保存起来以资留传,而垂永久。

    据说我国出产年画的地方只有两处,一是天津附近的杨柳青,一是河北深州的武强县。杨柳青的画又叫卫画,手工细腻,色彩鲜明,售价稍高,只在京津保定一带行销。武强的年画虽然手工稍嫌粗糙,可是乡土气息极为浓郁,远及西南的昆明各大城镇,西北迪化附近地区,都有这种年画在贩卖。齐如老说,他在法国巴黎博物院看到中国各式各样的年画,有数百张之多。七七事变之前,南满铁路的博物馆收藏的这种年画也极丰富,当年跟齐如老一块儿收集年画的有汪申伯先生。据如老在世见告,汪先生早来台湾,那些年画可能尚在保存,希望这些与民俗有关、历史悠久的美术品,能在新年期间展览一番。让年轻一代看看早年的民俗画是什么样子,岂不是很有意义吗?

    拜年

    谈到拜年,除了小孩喜欢过年拿红包外,成年人提到拜年,没有人不头痛的。北平商家拜年,比较省事,派徒弟们拿着名片各处投递。各商号门口,都竖立一只“谨登尊柬”的信筒子,片子往里一投,就算人到礼数到,一天可以跑个几十家上百家。一般官民人等可就不同啦,就是交往稀疏、一年见不上一两次面的远亲故旧,过年一家家要去拜拜年,否则不是变成了断绝往来了吗?

    凡是人家来拜年的都要回拜,门生给老师拜年,老师也要回贺,否则就算失礼。好在北平的规矩,除非至亲好友可以到门不递名片、径自登堂入室外,凡是递名片拜年者,一律挡驾不往里请。在民国初年拜年,仍然多用骡车代步。坐在车里连车帘都不撩开,将名片交给赶车的,他喊声回事,门房有人出来迎接。车夫高举名片,说“拜年道新禧”,门房接过名片也高举,回说“劳步挡驾不敢当”,就算礼成。

    北平城里城外地方辽阔,骡车走得又慢,从初一到初五要拜几百家的年,要不是望门投帖,这个年岂不是要拜到元宵节吗?因为这种投帖式拜年,完全是种形式,凡是交游素广的人,想出了取巧办法,开张清单交给子弟近亲代为投片拜年,反正不往家里请,彼此心照,永远也不会穿帮的。有的人自己没有车,各大街都有停放拉买卖的骡车的地方,叫“车口”,可到那儿去雇。讲好了价钱之后,另外有两件事情也要先行讲妥。一是赶车的戴官帽(红缨帽)要加多少钱,递片子又要加多少钱。因为赶车的不戴官帽,彼此之间是买卖生意,一戴官帽,就有主仆之分了,所以得多加钱;代递名片可以使坐车的免去上下车之劳,并且免去跟门房说若干废话,自然要多加点钱了。这些都是故都昔年旧事,现在说出来不是十分可笑吗?

    辞岁

    从前古板人家,辞岁比拜年还重要。除夕请出喜容悬挂起来上供,算是给祖宗辞岁,然后长幼依序给辈分高年纪大的长辈磕头辞岁。凡是未婚少年男女,都有压岁钱可拿。给红包都是堂客们的事,官客只有姑老爷舅老爷给红包,因为他们是近亲,而又穿堂入室,所以才封红包给压岁钱。不像后来争奢斗靡,不论男女长幼红包满天飞,让一般拘于旧礼法的人家相形见绌,难于适应了。

    清朝宫廷中,对于辞岁也非常重视。每年岁除,太阳一偏西,所有近支王公、勋戚宠臣,都要进宫辞岁。各宫也都准备好赏人的小荷包,花色有绣花、千金、缂丝、穿珠,罗纨 绣,争奇斗巧,全是宫娥们精心之作。荷包里有金银小元宝、钱锭、如意,都不过黄豆大小,可是雕文刻镂,技巧横出,得之者无不视同珍异(袁世凯洪宪时期,曾经让他的总管郭宝臣督造一批洪宪瓷,并仿照清廷原样,订铸一批金锞子,后来都被收藏家以重价搜求。洪宪瓷因为数量多,市面上还偶或发现,至于那批小锞子,还没来得及赏人,就被他的左右瓜分了)。大内辞岁,最迟日落之前一律离开宫禁。因为皇家知道,除夕家家都要祭祖,祭完祖才能阖家吃团圆饭,交了子正就不能再吃团圆饭了。除了特殊情形,宫里绝不会留臣下们一同在宫中守岁的。

    北京是元明清三代国都,过年的民俗,一时也写之不尽。以上写的是一些比较老的年景,聊供大家回味一下故都当年过年的情调吧!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