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阁 www.shuqv.com,最快更新天下味最新章节!

    现代书画名家,写字作画有几件最苦恼的事:第一,想找几张着色着墨得心应手的好纸,真是千难万难;第二,除非您有制笔的高手朋友,特别订制,否则想买几枝挥洒自如的笔也是很困难;第三,凡是凝厚深润的好墨、老坑朱砂、色彩精炼的石青石绿、灵秀淡荡赭石藤黄,都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瑰宝了;第四,是跟书画关系极为密切的印泥。在清末民初能得到极品印泥,已经是稀世珍宝了。至今想要找几两不沾不滞,磨而不磷,沉纯不火,历久弥新正朱或深紫的好印泥,比前面三项更是难上加难啦。

    我幼年时,在书房上学,除了念诵默背之外,看书还要加以圈点,也是重要窗课之一。一开始先看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,用的是江南官书局大字本,全书不别句读,看书的人要一边看,一边点句。文具盘里摆满了比牙签长一点象牙牛角的点书圈,有单圈、双圈、三圈、套圈、万子、梅花、三角、方胜等。第一遍看用单圈,第二遍看就点双圈或套圈,总之,每看一遍换一种不同式样的点书圈。所用的印泥,无非一般南纸店卖的所谓上等八宝朱砂印泥,装潢倒都是细瓷烧的山水、花鸟、仕女图样印色盒,比起现在台湾市面上卖的红漆铁盒上头贴着“朱肉”两个字的印盒,那要细致典雅多了。虽然印色盒挺讲究,可是盒里所盛的印色未见高明。印色用不了三几月就干了,再加调印油,那可糟啦,夏季天热,不论怎样揉搅卷翻,看起来表面上泥油匀称,两者交融,可是用起来,格格不入,不润不沾。冬季天冷,就是加倍翻拌,泥油依然两不相契,油印殊途。有人说,冬阳一曝,必定可以调和融化,如果趁着印泥未凉,尚可使用一时,等热气一过,泥油化分,泥硬油汪,整盒印色简直报销啦。

    本来想专心一志好好点几页书看,让印泥不趁手一搅和,看书的兴趣顿时飞到九霄云外。于是想到何不针对这些毛病缺点自己制点印泥来用呢?说来容易,做起来可不简单,虽然累次试制,都不理想,可是始终未曾气馁。

    先伯祖秋宸公当年服官浙江吴兴(湖州)的时候,幕府中有位老夫子鄢慕渊,虽然年纪很轻,他可是祖传擅制印泥的高手。因为宾东相处十分融洽,先伯祖卸任返平的时候,他把自己悉心调制的极品八宝藕丝印泥,一朱一紫,大约各有四两,放在一只仿定窑,有盖白定长方双格印池里,外面用一只紫檀木织锦里带提梁的套匣相赠。匣盖外面并且用隶书刻了“用行舍藏”四个字,风骨清劲,精练脱俗。不但印泥是灿若丹霞的极品,就连印盒印匣也是文房中稀有的珍玩。在下看书点书虽然苦于印泥恶劣,几次拿出观赏,由于珍视先人遗物,始终没敢拿来点书。因此更坚定了想试制合用印泥的决心。

    当时听说杭州西泠印社有两位制泥高手,可是南北远隔,只有徒殷结想而已。到了民国二十一年,舍亲李栩厂组织轩渠轩诗钟雅集,有一次在故都名金石家寿石公寓所举行,在座有位张志鱼先生是位竹刻专家,并且擅长制泥。据他表示,他制印泥是经过海曲鄢慕渊指点。我听到这消息,简直欣喜若狂。后来经过志鱼兄的引介到宣外永光寺中街鄢老的寓庐求见。慕老极为念旧,知我是秋宸公侄孙,又是虔诚求教而来,欣然答应。

    累次,慕老把取朱、飞朱、乳朱、理艾、制油配合种种心得都不厌其详地解说,让我一一抄写下来。慕老说:“‘泥封’就是印泥前身,汉代官文书就开始使用了。所谓封泥是一种微含紫色的强力黏土,等公文信件用绳索捆扎好了之后,用一块稀释的封泥,跟绳索包粘牢,就用印章在封泥上捺印,等到封泥凝固硬化,就会和绳索结成一体,若是收件人收到封泥文件包裹,而封泥崩裂剥落,那显然是有人私拆了。后来欧洲各国国际外交文件上使用火漆固封,跟封泥的用意完全相同。”

    自从蔡伦发明造纸,很快公私文件奏章函札,一律改用纸张,封泥因此不合实用。于是有人研究把朱砂研成细粉,用水调匀,涂在印上,再转而印到纸帛锦绢上,比起最初使用封泥又简便多了。不过水调丹砂,一定要涂抹得十分均匀,否则模糊难辨反而增加困难,于是古代监印官员必须经过相当训练,才能得心应手。所以从汉唐到明清大官到任,都要携带监印人员。

    到了汉末唐初,有人研究出一种新的方法,改水调为蜜调,不但着朱匀净高洁,而且浓艳殷红,色彩持久不褪。后来又有人发明改用油调新法,把油调朱砂拌入千锤百炼的艾绒里,就绒拓朱印在纸绢之上,历代相传一直到目前仍然沿用此法。

    谈制印色方面,自然是以朱砂为主要的原料,所以要得极品印泥,首先要精选朱砂。中国朱砂以湖南辰州所产的朱砂为最好。朱砂又有老坑新坑之分:颜色发紫、色不染纸的是老坑砂,颜色鲜艳、色易染纸的是新坑砂。名称有箭镞砂(俗名箭头)、豆砂(俗名豆瓣)、劈砂、末砂、和尚头几种。箭镞是朱砂中极品,豆砂大小如同黄豆,跟劈砂都算朱砂的中品,末砂夹杂有碎石,和尚头色泽紫中带黑,属于次品。又有一种煅炙过的朱砂,紫而不鲜,外行一看,以为上品,其实过久变黑。宋代开禧德祐两朝鉴赏历代书画所盖玉玺,后来都呈现黑紫颜色,就是印泥所用的炙过的朱砂。

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