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阁 www.shuqv.com,最快更新重订三字经最新章节!

    <strong>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</strong>

    孟母姓仉,曾三遷其居以教孟子。孟子廢學,母斷織以警之。孟子懼,旦夕勤學,卒成大儒。

    <strong>荀季和 有義方 教八子 名俱揚</strong>

    荀季和,東漢時潁陰人,名淑。桓帝時補朗陵侯相。莅事明理,稱爲神君子,八人并有才名,時謂之八龍。

    <strong>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爲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爲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香九齡 能温席 孝於親 所當執</strong>

    黄香,東漢時安陸人,字文强。九歲失母,事父至孝,夏月扇枕席,冬則以身温被,博通經典,能文章,京師號曰「天下無雙,江夏黄香」。

    <strong>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</strong>

    孔融,東漢時人,字文舉。年四歲時,與諸兄分梨,融獨取小者。父問其故,融曰:「兒年小,當取小者。」

    <strong>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</strong>

    天地人爲「三才」,見《易·繫傳》。日月星爲「三光」,見《白虎通》。

    <strong>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</strong>

    君臣、父子、夫婦爲三綱,諸父、兄弟、族人、諸舅、師長、朋友爲六紀,見《白虎通》。

    <strong>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</strong>

    《書》「有扈氏威侮五行」。疏:「五行謂水、火、金、木、土也。分行四時,各有其德。」

    <strong>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</strong>

    「十干」爲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「十二支」爲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相傳天皇氏所創,黄帝時大撓氏始以天干配地支,作甲子以紀日,如甲子、乙丑、甲戌、乙亥之類。

    <strong>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</strong>

    「黄道」爲天球上之一大圈,爲一年内地球上所見太陽經行之路,即地球軌道之平面與天球相交之綫。「赤道」爲距南北極各九十度之大圈,天球上亦有之,即由地球赤道之平面擴大之與天球相交而成者也。

    <strong>赤道下 温煖極 我中華 在東北</strong>

    我國在亞洲之東南部。東起於東經一百三十五度,西訖七十度零二十一分,南起北緯十五度四十六分,北訖五十三度五十分。

    <strong>寒燠均 霜露改 右高原 左大海</strong>

    我國西北多爲高原,〈出海面二百米突以上之地地面平坦而無凹突者通稱高原。〉如西藏、青海、蒙古及與英分界之帕米爾皆是。東南臨東海、南海。

    <strong>曰江河 曰淮濟 此四瀆 水之紀</strong>

    此四水古稱「四瀆」,皆獨流入海。今淮奪於運、濟,入於河,所存惟二瀆而已。江,揚子江之簡稱,發源於青海巴顏喀喇山之陰,過雲南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,至江蘇入海,凡長九千九百六十里。河,即黄河,發源於青海巴顔喀喇山之陽,經過甘肅、綏遠、陝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,至山東入海,長八千八百餘里。淮水發源於河南省之桐柏山,經安徽入江蘇斡流,自淮陰以下合於運河。濟水發源於河南王屋山,本過黄河而南,東流至山東,與黄河并行入海,今下游爲黄河、大清河、小清河,所佔儘存發源處而已。

    <strong>曰岱華 嵩恒衡 此五嶽 山之名</strong>

    岱山,即東嶽泰山也,在山東泰安縣北,周一百六十里,高四十餘里。嵩山,即中嶽,在河南登封縣北,周一百三十里,高三十里。恒山,即北嶽,在河北省曲陽縣、山西渾源縣之間。自漢以來皆祀於曲陽,至清改祀於渾源。衡山,即南嶽,在湖南衡山縣西北三十里。漢武帝稱南嶽之名於霍山,至隋文帝始復以衡山爲南嶽。華山即西嶽,在陝西華陰縣南。

    <strong>古九州 今改制 稱行省 二十二</strong>

    古時分天下爲九州,夏以濟、兗、青、徐、豫、荆、揚、雍、梁爲九州;商以冀、豫、徐、雍、荆、揚、幽、兗、營爲九州;周以揚、荆、豫、青、兗、雍、幽、冀、并爲九州。自秦以後改爲郡縣,今制定江蘇、浙江、廣東、山東、陝西、山西、河南、甘肅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、廣西、貴州、江西、四川、雲南、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新疆爲二十二行省。

    <strong>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醫卜相 皆方技 星堪輿 小道泥</strong>

    醫、卜、相皆始於三代之前。星命則始唐之李虚中,詳於宋之徐子平,以人生之年、月、日、時推算祿命,世稱星命家。堪輿爲天地之總名,堪爲天道,輿爲地道,今則稱相地者,爲堪輿家。

    <strong>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徧水陸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青赤黄 及白黑 此五色 目所識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酸苦甘 及辛鹹 此五味 口所含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羶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宮商角 及徵羽 此五音 耳所取</strong>

    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,以清濁高下分之,宮最下,最濁;商次下,次濁;角在清濁高下之間;徵次高,次清;羽最高,最清。見《通考》。徵讀若止。

    <strong>匏土革 木石金 與絲竹 乃八音</strong>

    金爲鐘,石爲罄,絲爲琴瑟。竹爲簫管之屬,匏爲笙竽之屬,土爲壎,革爲鼓,木爲柷敔。

    <strong>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叶</strong>

    四聲所以調叶文詞。齊周顒始作四聲切韻。

    <strong>九族者 序宗親 高曾祖 父而身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五倫者 始夫婦 父子先 君臣後</strong>

    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别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此五者,皆屬人倫,故稱五倫。

    <strong>次兄弟 及朋友 當順敘 勿違負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有伯叔 有舅甥 婿婦翁 三黨名</strong>

    三黨,謂父族、母族、妻族也。《爾雅》父之黨爲宗族,母與妻之黨爲兄弟。

    <strong>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麻 五服終</strong>

    斬衰服之最重者,齊衰次於斬衰,皆三年之喪。大功九月,小功五月。緦麻,則五服中之最輕者。

    <strong>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故 明句讀</strong>

    注解文義曰訓故,亦曰訓詁。文詞之未成句者曰讀。讀音逗。

    <strong>禮樂射 御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</strong>

    六藝:一曰五禮,二曰六樂,三曰五射,四曰五馭,五曰六書,六曰九數。見《禮記》。

    <strong>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《説文》</strong>

    《説文》爲漢許慎所撰,推究六書之義,以小篆分五百四十部,計九千三百五十三字。

    <strong>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</strong>

    古文,上古之文字,即象形體也。大篆,爲周宣王時史籀所作,亦謂之籀文。小篆,秦李斯所作,亦謂之秦篆。隸作於秦下杜人,程邈增減大篆,去其繁複而成。草書始於秦漢之間,各字不連緜者謂之章草。晉以後有連緜者謂之今草。起於草稿,未詳作者姓字。

    <strong>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説 能知原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爲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</strong>

    小學,即前所謂書學。四書謂《大學》《中庸》《論語》《孟子》也。宋淳熙時,書即四子書:《大學》《中庸》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。

    <strong>《論語》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</strong>

    《論語》,書名,爲當時孔子弟子所記夫子之言行。孔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謂之《論語》。孔子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魯人,爲儒家之祖。

    <strong>《孟子》者 七篇是 辨王霸 説仁義</strong>

    《孟子》,書名,爲孟軻所著。軻,戰國時鄒人,受學於子思之弟子,後世尊爲「亞聖」。

    <strong>《中庸》者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</strong>

    《中庸》,《禮記》篇名,爲子思所作。朱熹撰「章句」,合《大學》《論》《孟》爲四子書。子思名伋,孔子之孫,後世尊爲「述聖」。

    <strong>《大學》者 學之程 自修齊 至治平</strong>

    《大學》,亦《禮記》篇名,講明明德、親民之學,自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,推而至於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

    <strong>此二篇 在《禮記》 今單行 本元晦</strong>

    《禮記》,書名,今通行本爲漢末馬融所定,計四十九篇。元晦,朱熹字,宋婺源人,生於高宗建炎三年,卒於寧宗慶元六年。

    <strong>四書通 《孝經》熟 如六經 始可讀</strong>

    《孝經》,書名,孔子爲曾子陳孝道而作。通行者有古文本、今文本。

    <strong>六經者 統儒術 文作周 孔子述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《易》《詩》《書》 《禮》《春秋》 《樂經》亡 餘可求</strong>

    《易經》,書名。《詩經》本爲廟堂樂章與里巷歌謡,古凡三千篇,孔子删爲三百五篇,分《國風》《小雅》《大雅》《頌》四體。《書卿《尚書》,爲上古典謨訓誥之文,計五十九篇。《禮記》爲仲尼弟子及後學所記,戴德所定者爲《大戴記》,戴聖所定者爲《小戴記》。《春秋》,魯史記之名,由孔子删定之。《樂經》已亡於秦,今不可考。

    <strong>有《連山》 有《歸藏》 有《周易》 三易詳</strong>

    《連山易》,相傳宓戲氏所作,或謂《夏易》;《歸藏易》,相傳黄帝作,或謂《殷易》;《周易》,爲文王、周公、孔子所作。皆古卜筮之書也。

    <strong>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《書》之奥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有《國風》 有《雅》《頌》 號四詩 當諷誦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《周禮》者 箸六官 禮儀者 十七篇</strong>

    《周禮》,爲周公旦所擬周室之官制,分爲天官、地官、春官、夏官、秋官、冬官。

    <strong>大小戴 集《禮記》 述聖言 禮法備</strong>

    大戴即戴德,小戴即戴聖,漢時人。

    <strong>王迹息 《春秋》作 寓褒貶 别善惡</strong>

    <strong>三傳者 有《公羊》 有《左氏》 有《穀梁》</strong>

    《公羊傳》爲周公羊高所撰。《左傳》爲左丘明所撰,左爲魯之太史,孔子同時人。《穀梁傳》爲周穀梁赤所撰。

    <strong>《爾雅》者 善辨言 求經訓 此莫先</strong>

    《爾雅》,未詳何人所作;大抵始於周公、孔子,成於孔子門人,又經漢儒增輯而成。

    <strong>注疏備 十三經 惟《大戴》 疏未成</strong>

    十三經爲《易》《詩》《書》《禮》《春秋》《周禮》《儀禮》《公羊》《穀梁》《孝經》《論語》《爾雅》《孟子》。

    <strong>《左傳》外 有《國語》 合羣經 數十五</strong>

    《國語》,周左丘明作,今本二十一卷。

    <strong>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</strong>

    凡著述能成一家言者如儒家、兵家、法家、道家等書,統稱子書。

    <strong>古九流 多亡佚 取五種 修文質</strong>

    儒家者流、道家者流、陰陽家者流、法家者流、名家者流、墨家者流、縱横家者流、雜家者流、農家者流,是爲九流。

    <strong>五子者 有荀、揚 文中子 及老、莊</strong>

    《荀子》,周荀况撰。《揚子法言》,漢揚雄撰。雄,字子雲,并著有《太玄經》等書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