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阁 www.shuqv.com,最快更新唯识名词白话新解最新章节!

。’。

    【因果三法则】因果,亦称‘因果律’。因果律有其三法则,即:一、果由因生:无因不能生果,有果必有其因。唯有因无缘不能生果,因缘俱足必然生果。二、事待理成:万法生住异灭,在事相中有其普遍的理性。如生必有死,聚必有散,合必有离,成必有坏,都是必然的理则。三、有依空立:任何生起存在的事物,都必依否定实在性的本性而生起。即所谓性空始能缘起,缘起必然性空。

    【因果同时】唯识宗立论,阿赖耶识有生起一切法的功能,此能生之因,谓之种子,自此种子生起色、心诸法,谓之现行。能生的种子是因,所生的现行是果。当种子生起现行之际,现行有强盛的势用,刹那间熏习起现行的种子、成为新种子,这就称为‘种子生现行,现行熏种子’。在种子起现行时,种子是因,现行是果。而现行熏种子时,现行是因,受熏的新种子是果。这三者是‘刹那生灭,与果俱有。’此‘种生现’的因果的同时,也是‘现生种’的因果。有如烛柱生焰(种生现)之时,同时也正是焰烧烛柱(现熏种)之时。参阅‘熏习’条。

    【因明入正理论】印度商羯罗主造,唐代玄奘译,全一卷。作者商羯罗主,是陈那论师的弟子,因陈那所著之‘因明正理门论’深奥难解,故简明综括上书之要旨,并加上自创之论说,而成一书,以做为后学入于因明正理之阶梯。内容分述真能立、似能立、真能破、似能破、真现量、似现量、真比量、似比量等八门之义。其中,真能立、似能立二门为本论之主要部分,甚他六门则略说。真能立一门,专门说明宗(命题)、因(理由)、喻(譬喻)等三支,似能立一门则举出三十三过。

    【因明入正理论疏】又作因明大疏。唐代窥基撰,凡三卷。唐代疏解因明入正理论者颇多,如净眼、神泰、文备、靖迈、灵雟、胜庄、壁公、文轨、顺景、玄范、窥基等。以上诸家,皆有疏本,同称《因明入正理论疏》。窥基亲承玄奘之学,故本书除注解因明入正理论一书外,并叙述有关因明之一般事项。内容共分叙所因、释题目、彰妨难、释本文四门。

    【因明八论】印度新因明之祖的陈那论师,关于因明学方面的著作,在唐代义净所撰的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中,列举出此类著作的名称,即:一、《观三世论》,二、《观总相论》,三、《观所缘缘论》,四、《因门论》,五、《似因论》,六、《理门论》,七、《取事施设论》,八、《集量论》。在印度,继承陈那因明之学的,有商羯罗主,及法系继承者护法等。

    【因相】阿赖耶识有三种面相,曰因相、果相、自相。因相,谓第八阿赖耶识能摄持一切种子,此种子为万法生起之原因,故称因相。因相之义有二:一、依持因,谓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之义。二、生起因,谓种子正为现起诸法之亲因缘法之义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二。

    【因能变】又作因变。为‘果能变’的对称。唯识家就诸识变现诸法,分别为因能变与果能变二种,所谓因能变,指第八阿赖耶识中,摄藏产生一切法的原因种子,由此种子能转变现起诸法,称为因能变。又由种子所生起之八识,能各从自体变现出见、相二分,称为果能变。因能变之‘变’为转变、生变之义;果能变之‘变’则为变现、缘变之义。《成唯识论卷二》载,因能变指第八识中的等流、异熟二因习气,能转变生起诸法,故称因能变。即:一、等流习气,又作名言种子。为产生诸法的亲因缘种子。系由前七识中善、恶、无记等三性之熏习,而生长所成的习气;由此习气能引生与自性相同的等流类之果,故称等流习气。如善因引生善果,恶因引生恶果等,皆为等流习气之能变作用所致。二、异熟习气,又称业种子。为产生诸法之疏因缘种子。系由六识中有漏之善、恶二业熏习生长,能助长与自性之善恶相异之非善非恶之无记的结果,故称异熟习气。上述系就有漏心而论;若就无漏之种子而论,则据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四所举,唯第六识、第七识之种子及现行有等流之因果,而无异熟之因果。

    【因缘】为因与缘的并称,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。因、为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;缘、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。依此,因缘又有内因外缘、亲因疏缘之称。广义而言,因即意谓因与缘,包含内因与外缘。一切万有,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,称为因缘生、缘生、缘起。因此,由因缘生灭的一切法,称为因缘生灭法;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,称为因缘和合。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,无有自性,此即‘缘起性空’之理。若以烦恼为因,以业为缘,能招感迷界之果;以智为因,以定为缘,则能招感悟界之果。因缘,又名亲因缘,是一切法生起的主要条件,事实上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中,能生起现行果法的种子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七曰:‘因缘,谓有为法亲自辨果,此体有二,一、种子,二、现行。’

    【因缘果报】因果,具足说是因缘果报。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,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,有因有缘,必然成果,此因对因来说称为报,就是‘因缘果报’,亦简称‘因果’。

    宇宙间一切法(所有的事物、现象)都受因果法则的支配,善因必有善果,恶因必有恶果,俗谚‘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’都是因果表现的方式,也为世人称为‘因果报应’。因果报应,正确说应该是因缘果报,因是原因(主要的因素或条件),缘是助缘(配合的因素或条件),由因缘和合生起存在的诸法是果,此果对能造之因而说是报。世间万法的生灭变异,有情的生老病死,莫不受此法则支配。

    【因缘变】二变之一,为‘分别变’的对称。即由因与缘的势力变现者,称为因缘变;由作意、计度等分别力变现者,称为分别变。因缘变系以先业异熟(善恶业种子)之力为增上缘,以诸法自身的种子为因所变现者。亦即以名言种子为因,以业种子为缘,而不借计度等分别之力,任运自然变现诸法。又名言种子与业种子皆为诸法真实有用的种子,故此二种子所变现的诸法亦有真体之体用,如五根发识取境之作用,及五境色、香等之实用。此因缘变之法,属三类境中之性境;或谓带质境之一分亦摄于因缘变。

    换一方式诠释,在八个识中,第八识是由自体所藏的种子而开发的,其所缘的根身、器界、种子也是实体之法,这是因缘变;前五识是分别现量的自性分别识,其相分是从第八识自性种子所生的实法,也是因缘变。第六、七两识,若是缘取本质的相分,则属因缘变;若是依计度分别力缘取的相分,则是分别变。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执为实我,第六识的独头意识,缘出龟毛兔角的虚妄境界,都属分别变。简单的说,随著因缘的势力,从自体种子任运而起,有色、心实体实用者,就是因缘变,也就是三类境中的性境;随著分别心计度分别的势力,变现的境,就是分别变。如第六识所缘的龟毛兔角,即三类境中的独影境;如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妄执为我,就是三类境中的带质境。

    【地大】为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种之一,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种元素之一,以坚实为性。《大乘广五蕴论》载:‘云何地界?谓坚强性。’地大是基本的能造色。

    【地界】四大中地大的别名,地大以坚实为性,通一切物的坚实部分,故称地界。是为造作一切物质的四元素之一。

    【地狱】梵语 naraka 或 niraya, 音译作捺落迦、那落迦、泥梨耶等,又作不乐、可厌、苦具、苦器、无有。系五趣之一,六趣之一,故又称地狱道、地狱趣、地狱界。有下列之分类:一、八大地狱,又作八热地狱、八大热地狱。即等活、黑绳、众合、叫唤、大叫唤、炎热、大焦热、阿鼻等八大地狱。二、八寒地狱,即頞部陀、尼剌部陀、頞哳吒、臛臛婆、虎虎婆、媪罗、特摩、摩诃□特摩等八寒地狱。此外,八大地狱各有十六眷属地狱(即副地狱,又称十六小地狱、十六游增地狱),合其大小,总有一三六地狱。各类地狱皆由众生所造各种不同之业因,而招感不同之果报。见《正法念处经》卷五。

    【地论八识】地论师立有八识,但与玄奘一系新译则不尽相同。地论八识为︰一、前六识;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识,依根立名,分别缘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境。二、第七识︰名阿陀那识。阿陀那识是梵文 Adana Vijnana  的音译。地论宗对于此识的解释,与玄奘一系的唯识宗完全不同,唯识宗的第七识是末那识 Manas Vijnana,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的异名,而地论宗对末那识赋予不同的意义,南道派慧远之《大乘义林章》卷三载,‘阿陀那者,此方正翻名为无解,体是无明痴闇心故。随义旁翻,差别有八:一无明识,体是根本无明地故。二、业识,依无明心不觉妄念忽然动故。三、转识,依前业识,心相渐粗,转起外相分别取故。四、现识,所起妄境,应现自心,如明镜中现色相故。五、智识,于前现识所现境中,分别染净违顺法故,此乃昏妄分别名智,非是明解脱名智也。六、相续识,妄心牵境,心随境界,攀缘不断,复能住持善恶业果,不断绝故。七、妄识,总前六种非真实故。八、执识,执取我故,又执一切虚妄相故。’三、阿梨耶识︰即阿赖耶识,地论宗对此识的解释,不惟与玄奘的唯识系不同,且相州南北两派所见亦不相同。南道派慧远之《大乘义林章》卷三载:阿陀那识为无明痴闇之妄识,阿梨耶则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。而妄识无体,必依真识而立,故前七识均以第八识为本体。唯第八识虽平等一味,非因非果,但其用则能随缘起灭,具有染净之别,故能生起一切万法。亦即妄法非真如外另有别体,乃系真如不守自性,随缘而成为妄法,故诸法依随真如,同时存在。因此,佛性虽本有,仍需精勤修持,离染显净,方可成佛。

    然北道派之说与此有异,北道派论师以为,众生的根本识、即阿梨耶识,为诸法的依持,一切法从阿梨耶识生起。然此识为无明的妄心,而非不生不灭的真如。亦即是主张佛性后有,须长劫修行,始得成佛。

    【地论宗】为唯识宗三系之一,是唯识宗的前驱。我国自北魏到唐初时代,许多精通、弘扬《十地经论》一派僧侣所形成的宗派。因为他们没立宗定祖的师资传承,所以后代称为地论学派或地论师。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,菩提流支、勒那摩提合作译出《十地经论》,后来因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的弟子之间,于弘扬此论时见解有异,遂分为相州南道派与相州北道派。南道派以勒那摩提为首,其弟子慧光承其学说,在相州(今河南安阳)南部弘传此论。传承慧光之学的第二代弟子有法上、僧范、昙遵、惠顺、道凭、灵询、僧达、昙衍等。第三代弟子为慧远(法上的弟子),以及慧光的弟子灵灿、宝迁、善胄、净业、辩相、玄鉴、智徽、明灿等。此后尚有智嶷、道颜、净辩、灵达等。到唐代华严宗兴起,南道派就融合入华严宗了。

    北道派以菩提流支为首,传承菩提流支地论之学的是其弟子道宠,道宠弟子众多,以僧休、法继、诞礼、牢宜、佛果、志念等最著。北道派没有留下本派的典籍,流传的时间也较短,南北朝末年,摄论师兴起,北道派就融合入摄论宗了。

    【地论释心】地论师对心有三种解释,一者八识总称为心,《大乘义章》曰︰‘一切识总名心’。二者第七阿陀那识称为妄心。三者第八阿赖耶识称为真心、净心、或第一义心,《十地经论》卷三称︰‘名色共阿梨耶识生,如经于三界地复有芽生,所谓名色共生故。’意谓三界色、心(名)诸法,皆此阿赖耶(真心)所生起。

    【行】身口意之造作,曰行。又,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。《大乘义章》卷三曰:‘内心涉境,说名为行。’《俱舍论》曰:‘行名造作。’《大乘义章》卷二曰:‘有为集起,目之为行。’

    【行支】十二因缘的第二支。行是心识中思心所的作用,《俱舍论》曰:‘思及思所作,思即是意业,所作谓身语。’所作就是行为,我人的行为有三方面,即身行、语行、意行。其实就是蒙昧的意志冲动。行的后果──造作的后果就是业,有此业因,必有业果。所谓业果,就是‘业识’的投生受报。所以无明与行二支,可说是前一生惑与业,以此业因而投胎受报。若以现代观念诠释行,行是行为,是造作,是身、口、意三者活动的总和。我人过去的一切活动,各有其经验痕迹留下来(即所谓熏习),建立我人现在的智能、性格,形成了现在的自我。而现在的活动经验又影响到将来的自我。这种活动经验的累积,在宗教意义上即是所谓‘业力’。而我们世人的活动,是由无明而来,无明即是迷惑,由迷惑而造作下了业,有了业因就要受果报,所以才在生命连锁中轮回;若反乎此,由实践佛陀指示的正道而入于清净之行,就成为离苦得乐之行了。

    【行相】指心及心所所具有的认识作用。心、心所以各自的性能,游履于所缘境相上,此称为行相。唯识宗以‘万法唯识,识外无境’立论,不承认心外有可直缘之境,而主张一切影像必于心内显现,以之为所缘,更生起能缘之相,即心内有能缘、所缘之二相,所缘之相称为相分,能缘之相称为见分,此见分即所谓之行相。所以见分行相,属于心识的认识作用,而非影像等物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二。

    【行苦】为三苦之一。行是迁流之义,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,而无刹那常住安稳;见诸法无常,而感逼恼,称为行苦。亦即除可意非可意以外的舍受法,为众缘所造,难免生灭迁流,故圣者观见之,于身心皆感逼恼,故称为行苦。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而生灭迁流,故皆为行苦所摄,则非可意之法有苦苦、行苦二种,可意之法则有坏苦、行苦二种。

    【行舍心所】为唯识宗十一善心所之一,略称为舍。指远离惛沈、掉举的躁动,住于寂静,而不浮不沈,保持平等正直的精神作用或状态。此舍于五蕴门中为行蕴所摄,故称行舍,以别于受蕴所摄之受舍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六载,此心所具有平等、正直、无功用等三种作用。然此三作用实为一念中之三用,仅就其显著而立其先后之别而已。此为精进三根上分位假立之法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六。

    【行唯识】唯识宗窥基大师,将诸经论所说唯识文义总摄为五种,称为五种唯识,此为五种唯识之一。行即修行,以修行对治有漏习气,伏断惑障,转染成净,成大觉果。修行之道,在于三慧、三学、四寻思观、四如实智,以及六度万行,皆行所摄,此为行唯识。参阅‘五种唯识’条。

    【行蕴】为五蕴之一。行是迁流、造作的意思蕴为聚集、类别的意思,《大乘五蕴论》曰:‘云何行蕴,谓除受、想,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。’意思是说,在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中,除去受、想二种外的四十九个心所,再加上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,此七十三法,全包括在行蕴的范围中。行者、思心所的别名。思即五遍行心所中的思心所。《唯识三十论》曰:‘思谓令心造作性,于善品等役心为业。’故思之自性,只是造作。以其造作的力用,而与心相应,令心同起善、恶、无记等之造作,此即是意业。而行蕴的范围较思为广,《俱舍论》曰:‘行名造作’,所以造作即是行。我人的行,有身行、语行、意行,意行即是思。由思之审虑思、决定思、动发胜思。而有身行与语行,而行的后果就是业。即身、语、意三业。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曰:‘有为集起,目之曰行。’世间万法的因缘集起,亦称之为行。故四十九种心所、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,均摄在行蕴的范围内。

    【名色支】十二因缘的第四支,所谓‘识缘名色’。这是‘纳识成胎’后,精神的主体和物质相结合,成为受精卵,此称为名色,名色也就是五蕴。《缘起经》曰:‘云何为名,谓四无色蕴,一者受蕴,二者想蕴,三者行蕴,四者识蕴;云何为色,谓诸所有色,一切四大种,及四大种所造。’业识投胎后,六根未具,形体未成,不能称身,故称为色;合受、想、行、识四蕴称为名色。而名,是‘心从铨目,故号为名。’识缘名色,事实上就是五蕴,所以《杂阿舍经》中屡说:‘识缘名色、名色缘识,此有则彼有,此生则彼生。……’其故在此。若以现代观念诠释名色,名色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,即是有意识活动的生命体————人。色是有情的肉体,名是四无色阴----受、想、行、识四蕴。其中,识是认知的主体,色、受、想、行是识所认知的对像。而主观的能认识的识,与客观的所认识的境相对待,始有所谓人生、世界。

    【名身】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,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。名者名词,身者聚义,这是能诠自性的语言。《百法直解》曰:‘名身者,名诠诸法自性,如眼、耳等种种名字。’而《百法纂释》则谓:‘言名身者,乃诸法各有其名,能诠自体。单名为名,如炉瓶等。二名已上,方名名身,如香炉、花瓶等。三名已上,名多名身,如铜香炉、锡花瓶等,乃诠别名之身也。’这是以事物的自性为基础,而假为施设的语言名词。

    【名言】名指名称,名言指名称与言说。名称言说为能诠者,能诠显真如本体的真义,然真如无有实体,而是一种方便教化的权巧施设,故若执著拘泥于名言,则易落入舍义求文,舍本逐末的大患中,而难以悟知实相中道之理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二。

    【名言等三种熏习】即三种习气,一、名言习气。名相概念熏习阿赖耶识所形成的种子,成为现实各种事物的原因;二、我执习气。由于我执熏习形成的种子,使人们有自、他之别;三、有支习气。‘有’是三有,即三界: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有支习气是招感三界果报的种子。

    【名言种子】又作名言习气,三种习气之一,即指由名言所熏成的种子。为‘业种子’的对称。亦即将名言熏习于阿赖耶识中,而形成引生自类各别之法的亲因缘种子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八,将名言分为表义名言、显境名言二种:一、表义名言,即指能诠义的音声,亦即指诠解诸法的名、句、文等,由第六意识缘之,随其名言变似诸法,而熏成种子。二、显境名言,即指能了境之心、心所法,亦即指前七识之见分等心,此等心之体虽非名言,然以其能显所了之境,故亦称为名言。若随此二名言所熏成的种子,即称为名言种子。参阅‘三种习气’条。

    【名寻思观】为唯识宗修行,第二加行位所修的四种观法之一。名者一切事物的名称,在事物名称上去推求观察,则知所谓名者,不过是假名施设,即‘谓于相上有所增语’,然名者实之宾,僧肇法师曰:‘以名求物,物无当名之实;以物求名,名无得物之功。’我人执名求实,徒生种种烦恼。由此推求名是假立,虚妄不实,此谓名寻思观。

    【共中不共业】四变句之一。共中不共业者,如山河、大地的共变中,私人的田宅为个人独享,不与他人共用者,曰共中不共。参阅‘四变句’条。

    【共不共】为‘共’与‘不共’的并称。共,是共通的意思;不共,是指特殊而不共通的意思。就识的所依而言,为二识以上共通之所依者,称为共依;若仅为一识所依者,称为不共依。例如阿赖耶识为诸识的根本依,称为共依;而眼根仅是眼识所依,故称不共依。

    【共中共业】四变句之一。共中共业者,如山河、大地等,由多人之识共同变现,称为共变;而己与一切人共同用之,此为共中共变。参阅‘四变句’条。

    【共相】为‘自相’的对称。即指共通之相,亦即指不囿限于自相,而与其他诸法有共通之义相者。若为自身所仅有之特殊体相,则称为自相。因为诸法之自体,唯证智可知,不可言喻者,称为自相;而以分别心,安立施设诸法之能诠、所诠,以言语行解诸法之体义而为假智所缘者,是为共相。如一切色法皆有其各自之自相,然以‘一切万有皆是无我’来诠解诸法之空性时,此‘无我’即是共相。此乃因‘无我’系‘一切万有’所共通之义相,与‘苦’、‘空’、‘无常’等,皆系用以诠解诸法之体义者,故为共相。

    【共相不共相种子】阿赖耶识储藏万法种子,依其变现的事物来分,分为共相种子和不共相种子。一者共相种子,如日月星晨,山河大地等,可共自他共同受用者,是为共相种子;二者不共相种子,如各人之五根身,只能由自己阿赖耶识种子变现,仅能供一己受用,是为自相————不共相种子。参阅共不共四变句条。

    【共业不共业】共业,谓众生共通的业因,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间,此乃依报之业;而个人的业因,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之业者,则称为不共业。而俱舍宗以因之自体为共业;唯识宗则以共业为资助共相种子,令其起现行之增上缘。就种子而论,此共业、不共业为能感的业种子,而依、正二报的亲因缘种子, 则为共相、不共相种子;共业、不共业业种子,能资助亲因缘的共相、不共相种子,而令其生起现行。然善恶业所起的现行,随起即灭,故助他之功能劣弱,但其所熏的业种子相续流注,能资助当来之异熟果,此功能强胜,故唯识宗专就种子而论共业不共业。见《俱舍论》卷十一。

    【同事因】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。十因的前七因,除随说因以外的六因,协同成办某一事业,称为同事因。参阅‘十因’条。

    【同事摄】四摄之一。谓亲近众生同其苦乐,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,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,令其同沾利益,因而入道。参阅‘四摄’条。

    【同境依】前五识生起有四种依,若缺任何一种,识则不生。同境依为四依之一,谓依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此五根与五识共取现境,称同境依。

    【同类因】为小乘所立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。指过去及现在一切有为法,以同类相似之法为因,而引致等流果者。如以前念之善心为因,而后念之善心又起善业;以前念之恶心为因,而后念之恶心又起恶业,如是以各自同类之法为同类法之因。见《俱舍论光记》卷六。

    【同体大悲】观一切众生与己身同体,而生起拔苦与乐、平等绝对的悲心,称同体大悲。亦即初地以上菩萨,摄众生于自体,以众生之苦为己苦,生起的哀伤之心。

    【如来藏】如来藏,又称如来胎,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,所隐藏的本来清净(即自性清净)的如来法身。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。如来藏梵语 tathagatagarbha,指隐藏于一切众生贪嗔烦恼的身中、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。此又称自性清净心,自性清净藏。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,却不为烦恼所污,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。如《胜鬘经·法身章》曰:‘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,名如来藏。’如来藏与佛性为同一意义,佛性可说是‘佛的本质’,或者说是‘佛的本性’。一切众生,皆具有与佛相等的本性,因此众生皆具有成佛的势能,未来皆能成佛。佛性即是如来藏,或称为‘如来胎’————藏如来的东西,所藏的是‘如来之胎儿’。当然这是一种譬喻,意指为烦恼所缠的众生,人人皆具有未来成为如来的如来智。在印度,如来藏思想是公元三世纪开始兴起的,而于公元四五世纪间,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思想。此一思想发展的过程,自如来藏经典出世之先后可窥知其轨迹。而最早出现的如来藏思想的经典,是《大方等如来藏经》。《如来藏经》列举九喻,详加解说其义。即:一、如未开花内有如来身结伽跌坐,具天眼者见之,即除去萎花,使其显现。二、如淳蜜在岩树中,无数群蜂守护围绕之,有人以巧智方便拂彼蜂,得随意取蜜。三、如梗粮未离皮糠,贫愚轻贱之人谓为可弃,若除荡精白,贵显王侯亦用之。四、如真金堕不净处,经年累月毫无朽坏,有天眼者知之,自不净中出真金,随意受用。五、如贫家有珍宝藏,但家人不知,又无语者,遂不能开发此宝藏。六、如庵罗果之种子,在核内不坏,种于地,成大树王。七、如有人以弊物裹真金像,行诸他国,于途忽命终,金像遂弃置旷野,遭行人践踏。得天眼者见之,取出金像,众皆礼敬。八、如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,而不自知,常作下劣生贱子之想。九、如铸师将初铸成之真金像倒置于地,外虽焦黑,但内像不变,开模出像,金色晃耀。

    而集如来藏思想之大成的,是《究竟一乘宝性论》,这是出于以上经典之后的论典,把已出世的经典中、有关如来藏思想的要义,都引用在论典中,所以这是集如来藏思想之大成的一部论典。而影响中国佛教特深的,还有一部《大乘起信论》。《起信论》继承《楞伽经》的思想,以一心、二门、三大,成立三界唯心义。一心者、即众生心,二门者、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,三大者、体大、相大、用大。依照《起信论》的理论,一切法皆从一如真心上生起显现。此即是说,宇宙间万事万物,皆是从法性真如海流出,此即称为真如缘起。起信论以众生本具之心,为大乘教法的主体。主张此心摄有为无为、世出世间一切色心诸法,体性无碍,染净同依。此约能持之有情,曰众生心;约所持的功德,名如来藏。

    中国大乘佛教,习惯上把佛教分为性、相两宗,以法相唯识宗称为法相宗或相宗,以中国的天台宗、华严宗、禅宗称为法性宗或性宗。虽然这种分类方法并不确切,但是千余年前沿用至今,约定成俗,也就无从辨正了。性相两宗的差异,一者是‘唯心真妄异’,一者是‘真如随缘凝然异’。唯心真妄异者,法相宗谓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缘起诸法;法性宗谓不生灭之真如、与生灭和合而缘起诸法。真如随缘凝然异者,法相宗谓真如凝然不作诸法;法性宗谓真如具有不变、随缘二义,因随缘之故,应染净之缘而作善恶之法。法相宗说的是八识组成的生灭无常的妄心,法性宗说的是真如————如来藏心。法相宗以真如为凝然不动之理体,法性宗以真如有不变与随缘二义。而真如随缘、有能生的大用,就是‘如来藏缘起’。

    在印度,心不是常住真心(理心)或不变之性,而是人的精神主体,即所谓八识之心或攀缘之心(事心)。瑜伽行学派是如此说心,中观学派也是如此说心。如《大智度论》曰:‘心有两种,一是生灭心,一是相续心’。《瑜伽师地论》曰:‘心有二义,一是集起义,二是积聚义’。以上所说的心,都是生灭变异的‘事心’,不是‘真如凝然’的理心’。而中国佛教真常唯心的心,指的是如来藏心、妙真如心。在真如缘起论中,心与性是统一的,心的概念不再是一个主体的、有为法的思维之心,而是天人合一的宇宙之心,它是万有的终极本体,是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源,是一切万有本体之理性,也就是佛法中的如来藏、佛性。中国佛学中所称的佛性,是印度佛学术语与中国文化融摄后的产物。‘众生皆具佛性’,不正是对中国的‘人人皆可为尧舜’的最佳注释吗?中国人对于如藏、佛性的信受不疑,正是中国文化的表现。

    【如来藏缘起】此又作真如缘起,为四种缘起的第三种。佛教对于宇宙现象之缘起论,归纳为四种,即业感缘起、赖耶缘起、如来藏缘起、法界缘起。其中,如来藏缘起系指由如来藏之自性清净心,生起一切万有的缘起论,这是《楞伽经》、《密严经》、《大乘起信论》等所诠显的思想。谓如来藏有其常住不变的一面,同时也有随缘起动而变现万有的一面。如来藏随缘起动的次第,先是如来藏之一心被无始以来的无明恶习所熏习,而成为第八阿赖耶识(藏识),再由藏识现起万有,然如来藏之本性并不毁损,而成为‘如来藏为体,藏识为相’之关系。又如来藏之实体有真如门与生灭门二义,就真如门而论,如来藏为一味平等、性无差别之体;就生灭门而论,如来藏随染净之缘而生起诸法,例如由染缘而变现六道,由净缘而变现四圣等。

    【如来乘种性】又作如来乘定性、菩萨定性、定性菩萨,为唯识所立的众生的五种种性之一。乃具有可证佛果之无漏种子者。以法尔具有生法二空的无漏种子,故修自利利他之行,断烦恼障与所知障,证二空真如,得菩提涅槃二转之妙果。即入无住处涅槃而成大觉圆满之极果。为大乘所被之机。参阅‘五种性’条。

    【如相回向】修唯识行,十回向位的第八位。此位菩萨,成就正念正智,安住不动,不违一切平等正法,严刹度生,皆顺如相,而为回向。参阅‘十回向’条。

    【如理】如理是唐代唯识宗三祖智周的弟子,著有《成唯识论义演》及《成唯识论演秘释》二书,唯内容则流于琐细,而无甚新义。

    【妄心】指虚妄分别之心,即杂染虚假,生灭转变之心。亦即能生起善、恶业的妄识。由虚妄因缘所现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尘,乃凡夫有情的烦恼执著,称为妄尘。此外,以妄心分别计度事物,称为妄计。

    【妄执】谓违背缘起之理,而迷妄的执著实我、实法或假名言相。亦即显现我执、法执之相。唯识宗立论,我执、法执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:一、分别起的我执、法执,系受邪教、邪师、邪说之影响,由后天而起,乃吾人经验上的意识现象的领域,故此类妄执易断。二、俱生起的我执、法执,乃吾人生起分别意识以前本来具有者,即无始以来,为执著我、法的虚妄熏习而与生俱来者,此乃真正之妄执。

    【妄语】十恶之一,又作虚妄语、虚诳语。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的虚妄语。妄语戒为五戒、十戒之一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三载,犯妄语戒而无惭愧心者,自断于至涅槃及生天之道,并有口气臭、善神远离等十种罪过,此称为妄语十罪。

    【死有】为有情转生的四有之一,人依于前世所造的惑业之力,招感现世果之际,其于前世临终的一刹那,称为死有。亦即于本有之后,中有之前,寿命方尽时之色心,称为死有。参阅‘四有’条。

    【死苦】为四苦之一,八苦之一。即五阴坏时或寿命终时所受之苦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六十列举死苦的五种相:一、离别所爱的财宝,二、离别所爱的朋友,三、离别所爱的眷属,四、离别所爱的自身,五、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的忧苦。此外,《俱舍论》卷十中,将死时之苦,称为断末摩苦。末摩,即死穴、死节的意。此处若加少许伤害,即生极大苦痛而丧命。

    【死相】指人死时的相状。由查验人之死相,可知其往生善处或恶处,称为知死相。此说散见于大小乘经论中。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四载:‘世亲、无性摄论皆云:善业从下冷,恶业从上冷,由生胜趣、恶趣别故。’《瑜伽师地论》云:‘随下、上冷,后至于心,此处初生,最后舍故。’又、《瑜伽师地论》有死相六验,即由六种查验死相的情形,而可得知亡者往生于人中,或天上、饿鬼、畜生、地狱等处,或入涅槃。见《俱舍论》卷十。

    【耳根】耳根是耳识发生的地方,是能闻声之义,为不可见有对之净色。此为五根之一,为十二处中的耳处,十八界中之耳界。此是耳识发生的地方,耳识是依于耳根,缘于声境,发生其了别认识的作用。《百法纂释》曰:‘耳根者,能闻之义,梵语莎嘈多罗戍缕多,此云能闻声,以处处能闻故,如十方击鼓,十方齐闻。今不言能闻声,而翻为耳者,依唐言也。’此在《大乘广五蕴论》则曰:‘云何耳根,谓以声为境,净色为性,谓于耳中,一分净色,此性有故,耳识得生,无即不生。’我们所见的耳朵是外根,能生识的是内根,鼻、舌、身等识亦是如此。

    【耳识】是五识之一,六识之一,八识之一。指以耳根为所依,以声境为所缘,随根立名,而名耳识,产生对声境的了别作用。见《百法明门论》。

    【舌根】舌根是舌识发生的地方,是能尝之义,为不可见有对之净色。此为五根之一,为十二处中的舌处,十八界中之舌界。此是舌识发生的地方,舌识是依于舌根,缘于味境,发生其了别认识的作用。《百法纂释》曰:‘四舌根者,能尝之义,梵语诋若时吃缚,此云能尝,论云能除饥渴,能发言论,表彰呼召谓之舌,今不言能尝,而翻为舌者,体用兼之,依唐言也。’此在《大乘广五蕴论》中则曰:‘云何舌根,谓以味为境,净色为性,谓于舌上,周遍净色。有说,此于舌上,有少不遍,如一毛端,此性有故,舌识得生,无即不生。’

    【舌识】是五识之一,六识之一,八识之一。以舌根为所依,以味境为所缘,随根而立名,而名舌识,产生对味境的了别作用。见百法明门论。

    【老死】为十二缘起的第十二支。色、心诸法相续变异,称为老死。有情由生到死,于念念相续存在期间,身体衰朽变化曰老,寿命终尽四大分离曰死。《佛说稻芊经》曰:‘住世衰变故名为老,最后败坏故名为死;追感往事,言声哀蹙,名为忧苦;事来逼身,是名苦恼;追思相续,故名为悲,烦恼缠缚,故名为恼。’据《成唯识论》卷八载,于生、老、病、死等四者中,立生为一支,老与死合为一支;病则不列为支,以病非遍于一切众生,且非定有。老虽非定有,然遍于一切,故立为支。若以现代观念诠释老死支,老死是人生的终结,老死忧悲苦恼,为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命运。但何以会有老死呢?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观察的起点。观察的结果,认为老死是由生而有,因为有生,所以才有老死。因此老死是以生为缘。

    【老苦】八苦之一。指众生衰老时所受的身心苦恼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六十一,列举老有五相,即:‘盛色衰退、气力衰退、诸根衰退、受用之境界衰退、寿量衰退。于此五处衰退,故称为苦。《中阿含·分别圣谛经》载,众生老时,头白齿落,盛壮日衰,身曲脚戾,拄杖而行,肌缩皮弛,诸根迟钝,颜色丑恶,身心皆受极大之苦楚,是为老苦。参阅‘八苦’条。

    【安立谛】安立即施设差别的意思。亦即用语言、名相来区别种种事物。反之,无差别、离名言者为非安立。非安立乃超越相对的差别,不以语言、名相表示。据《唯识二十论述记》卷上,举出安立四义,即:一、 安置,系于已存在之事理上,建立其存在之依据。二、施设,系广以道理施设教法之理趣。三、开演,系对于未经阐说之事理加以新说,或将已有之旧说加以广说者。四、可建,系对言亡虑绝之法性境界,以教理相称,可通解此境界之语言表达者。

    【安慧】梵名sthiramati,音译悉耻罗末底,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,佛灭后一千一百年出世,住世年代为公元四七Ο至五五Ο年间。他是南印度伐腊毗国(又称罗罗国)人。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一,称他‘印度境罗罗国人也,妙解因明,善穷内论。扇徽猷于小运,飞兰蕙于大乘,神彩至高,固难提议。’他是世亲之后,大乘唯识宗的大学者。他精通唯识、因明之学,善于议论,他的唯识学,上承德慧,下传真谛,真谛为中土摄论宗的始创人。安慧与护法同时,但在唯识学上的见解与护法相异。在心识作用方面,只承认自证分实有,而以见分、相分为情有理无,故称为一分家。而难陀立二分,陈那立三分,护法立四分,即所谓‘安、难、陈、护,一二三四’者是。参阅‘十大论师’条。

    安慧与护法之间,对于心识作用上主张的异同,自古即有偈颂称:‘二障相应前七转,二执相应唯六七,五八无执护法宗。所知法执五六八,我执相应唯六七,烦恼相应五七转,五八法执安慧宗。’颂文的意思是:安慧主张前五识与法执、所知障、烦恼障相应;第六识与二执、二障均相应。第七识与我执及烦恼障相应;第八识与法执、所知障相应。而护法主张,前五识与二障相应;第六、七识与二执、二障相应,第八识不与执障相应。安慧的著作,主要者有:《大乘广五蕴论》,一卷,唐代地婆柯罗译。《大乘中观释论》,十八卷,宋代惟净、护法共译。《俱合论实义疏》,五卷,中土未译。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,十六卷,唐代玄吴译。《宝积经论》,四卷,元魏菩提流支译。他的主要著作之一《唯识三十论释》,为玄奘、窥基揉译于《成唯识论》中。

    【朱芾煌】民国初年,北平三时学会会员,‘法相辞典’的编辑者。蒂煌四川江津人,清光绪三年(一八七七)生,早年在北京政界活动,中年学佛,用功精勤。民国十年与韩清净等创立‘法相研究会’,芾煌长清净七岁,为学唯识,礼清净为师,终身执弟子礼。他从清净专究‘一本十支’之学,民国二十三年,开始编纂(法相辞典),穷三年之力,完成三百万言,民国二十八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。一九四九年韩清净逝世后,芾煌为清净整理全文一百一十万言的遗著《瑜伽师地论科记披寻记》。约于一九五六年前后逝世。

    【次第】为五位百法中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。次第即顺序,诸法因果流转,有一定的顺序。《百法直解》曰︰‘次第者,依于诸法前后引生庠序不乱假立。’而《百法纂释》中谓:‘言次第者,为编列有叙,如甲乙丙丁令不紊乱,君则尊、臣则卑,父则上、子则下,而有左右前后之类。’有为法一切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,有著一定的次序或规则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六。

    【似带质】唯识宗所立性境、独影境、带质境三境之一。与真带质相对称的似带质。例如第六识的见分缘一切色法,色法是无知的东西,其本身不会变现,是由第六识一方面变现出相分来,这叫做似带质。即所谓:‘以心缘色似带质,中间相分一头生。’但不论是真带质或似带质,都要托质而起,或托心质,或托色质,而不能孤独生起。

    【宅识】阿赖耶识异名之一。是藏识的别义,谓此识是种子的房宅,故称宅识。

    【至一切处回向】修唯识行,十回向位的第四位。此位菩萨回向所修善根,供养一切三宝,利益一切众生,无处不至。参阅‘十回向’条。

    【百法口诀】这是五位百法的通俗口诀,以助记忆。口诀为:‘色法十一心法八,五十一位心所法,不相应行二十四,六种无为成百法。’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