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阁 www.shuqv.com,最快更新唯识名词白话新解最新章节!

变的相、见二分,色、心分位的二十四种不相应行,彼二无我空理所显的真如。由识的自相,建立了识的自体;由识的相应法,建立了六位心所;由心、心所自体的所变,建立了相、见二分,由自体相、见二分的色心分位,建立了不相应行。由自体、相、见、不相应行,这四种实性,建立了真如。因为这五法都不离识,所以才总立一个识的名称。‘唯’字的意趣,是唯遮愚法二乘及一切凡夫,他们所执定那离开识外的实有色境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十,参阅‘唯识九难’条。

    【异熟】旧译为果报,音译为毗播迦,新译为异熟。即依过去的善、恶而得果报的总称。异熟有种种解释,据《成唯识论》卷二载,所谓异熟,谓‘因’变为‘果’,此‘果’的性质异于‘因’的性质;‘因’有善有恶,而‘果’为非善非恶的之无记性,故自‘因’成熟为‘果’,其性质已变异为别类,故称为异熟。简单的说:果异于因曰异熟。

    【异熟三义】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二载,异熟一词有三义:一、异时而熟︰谓‘因’与‘果’必隔世于异时而熟。即有情所造善恶之业,由造业到果熟受报,要经过相当的时间,或隔生而熟,或二、三生而熟,由造业到成果的时间不同,曰异时而熟。二、变异而熟︰谓‘果’为‘因’所变异而熟。有情由造业到受果,既然隔世,其性质必有变异,曰变异而熟。三、异类而熟,有情作善恶诸业,善业感乐果,恶业感苦果。而苦乐之果非善非恶,是无记性,此无记之果对善恶之因而言,曰异类而熟。

    【异熟生】大小乘对异熟生的解释不同。大乘唯识宗的看法:指由异熟所生。唯识宗以第八识为总报的果体,称为异熟,或称真异熟;由此所生的前六识别报之果,即称异熟生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二载:‘异熟习气为增上缘,感第八识,酬引业力,恒相续故,立异熟名;感前六识,酬满业者,从异熟起,名异熟生。不名异熟,有间断故。’小乘俱舍的看法:指由异熟因所生者称异熟生,故与‘异熟果’为同义词。《俱舍论》卷二以四义解释其名:一、系由异熟因之所生,故称为异熟生。如牛所驾之车,称为牛车。二、所造之业至得果之时,变化而能成熟,称为异熟;此果从异熟而生,故称异熟生。三、所得之果与因互为别类,且系由因所成熟,故称异熟;此异熟即‘生’之义,故称异熟生。四、于因之上假立果之名,故既称‘因’为异熟因,所生之果即称异熟生。参阅‘异熟果’条。

    【异熟因】为小乘所立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。指善、恶二种能招感苦、乐二果报的业因,即招感异熟无记果的善恶有漏法。唯识宗认为异熟果含有无记之亲因,即以善恶的业种子,于未来世招感苦乐之果,唯识宗视此‘因’为‘同类因’而非异熟因。但由善恶之种子所生起善恶之现行为‘疏因缘’,复以之令生起无记种子,故对无记之现行而言,即是异熟因,而与‘业种子’、‘异熟习气’、‘有支习气’等为同义之语。而《俱舍论》卷六载,仅诸不善及善之有漏法为异熟因。而‘无记’由于其力薄劣,如朽败之种子,故不招感异熟;又无漏法由于无爱润作用,故亦不招感异熟,如真实之种子,无水之润沃,故不生。除此之外,其余之法具有善与不善,故能招感异熟,如真实之种子,由水之润沃而能生。因为小乘俱舍等不承认有无记因、无记果,故仅以不善及有漏善为‘亲因缘’而招感当来之果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二、《俱舍论》卷二。

    【异熟果】梵语 vipaka-phala 。指由异熟因所招感之果报。又作报果。五果之一。俱舍宗以五根(即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)七心界(即眼识界、耳识界、鼻识界、舌识界、身识界、意识界、无间灭之意根)等之‘无覆无记性’为异熟果。然在大乘唯识宗,一切有情总报的果体(即第八识),称为真异熟;从真异熟所生的前六识别报,称为异熟生。真异熟与异熟生合称为异熟果;而第七识并非异熟之种子所引生,故非异熟果。由此知异熟果即指第八识,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。如眼等诸根,由过去世所作善、恶之因,招感今世苦、乐之果;今世所作善、恶之因,亦招感当来世苦、乐之果,故称异熟果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十九、《成唯识论》卷二、卷八。参阅‘五果’条。

    【异熟能变】唯识宗所立的三能变识之一,异熟能变为初能变,亦即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变。异熟,旧译为果报,新译为异熟,这是依过去善恶的业力、招感而得果报的总名,此异熟果,即第八阿赖耶识。异熟能变,即阿赖耶识的变。

    【异熟习气】为‘等流习气’的对称。此指能招感三界异熟果的业种即前六识的有漏善、恶业熏习第八识而生的业种子。习气,是种子的异名,以其具有熏习之义,故又称习气。此业种子即是第六识相应的善恶等思心所的种子,乃招感第八异熟识之增上缘,而第八异熟识则是一切有情总报的果体。

    此种子的功能有二:一、自生现行的功能。二、资助其他异熟无记种子令生现行的功能。其中自生现行的种子,称为等流习气;资助其他异熟无记种子的,称为异熟习气。事实上乃是一体之二用,并非远离等流习气而另有别体。所谓资助所生之其他无记之果,系指总报的第八识与别报的前六识;而第七识仅为无记,故非异熟因所摄,又具有覆蔽圣道之性质,故亦非异熟果。又总果之第八识,称为异熟或真异熟;别果之前六识,称为异熟生。此异熟与异熟生,合称异熟果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二。

    【异熟无记】异熟,为果报的异称。记,即判断、断定之意。无记,指不可断定为善,亦不可断定为恶,而为非善非恶之性。异熟无记,为无覆无记(无所谓染净之无记性)之一,乃由前世业因所招感之身心果报,其性为非善非恶、不障圣道、不蔽心性之无记性。

    【异熟识】阿赖耶识的异名,为因果业报的主体。唯识宗以阿赖耶识系由善恶业所熏习,以业种子为增上缘而招感异熟果,故称异熟识,为阿赖耶识的果相。前六识虽亦为异熟果,然仅为别报而有间断,故非‘真异熟’;相对于前六识者,有情总报的果体(即第八识)方是真异熟,以其具有业果义、不间断义、三界义等三义,故称异熟识。然而到究竟佛果的前一刹那,即舍异熟之名,如八识规矩颂所言:‘金刚道后异熟空’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八。

    【胜子】梵名Jinaputra,音译辰那弗多罗,唯识十大论师之一,曾为《唯识三十颂》造释论,为窥基揉译入‘成唯识论’中;并造《瑜伽师地论释》一卷,唐玄奘译。

    【胜友】梵名 Visesamitra,音译毗世沙密多罗,唯识十大论师之一,曾在那烂陀寺,依护法学习唯识教义,与智月等为同学。为《唯识三十颂》造释论,为窥基揉译入《成唯识论》中。

    【胜军】梵名Jayasena,音译阇那犀那,七世纪时印度著名居士、论师。在《大唐西域记》、《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,以及《成唯识论述记》等书中,对他都有片断的介绍。他是西天竺苏剌佗国人,刹帝利种姓,自幼好学,初依贤爱论师学习‘因明’之学,后来从戒贤学《瑜伽师地论》,又从安慧学声明及大小乘论典。此外对四吠陀、天文地理,医方数学等尽皆通达,为当时的摩揭陀国满胄王所礼重,欲迎为国师,并封二十大邑,胜军不受。后来戒日王即位,亦欲迎为国师,并封乌荼国八十大邑,胜军亦不受。后居杖林山设帐授徒,从学者数百人。玄奘三藏游学印度时,曾师事胜军,从学《唯识抉择论》、《意义理成论》、《十二因缘论》、《庄严经论》等唯识教义二年。

    【胜流真如】修唯识行,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。这是第三地断闇钝障所证的真如,此显胜流教法所依真如,第三地得殊胜三慧,照了真如所流大乘教法,由所流教法,于余教法,最为殊胜,故名其根本曰胜流。参阅‘十真如’条。

    【胜解心所】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。胜者殊胜,解者见解,即是殊胜的见解。《成唯识论》曰:‘于决定境,印持为性,不可引转为业。’所谓决定境,即于所缘实境、或义理境,无所犹豫。如缘青色,计此为青,不疑为红为蓝;如受某种学说影响,对其义理承受无疑,均名决定境。心识于缘虑决定境时,有审决印持的作用,此即胜解的自性。既经审决印可,即不可引转,即其业用。于犹豫境,则不起胜解。

    【胜义】又作第一义、真实。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。即无相之所行,不可言说,绝诸表示,息诸诤论,超越一切寻思之境相。据《显扬圣教论》卷十九载,如圣道、涅槃、真如等,均为超越世间习俗的真理,故称胜义谛;反之,世间通俗的道理,则称为世俗谛。

    【胜义世俗谛】四种世俗谛之一,又名假名非安立谛,这是二空真如:空我而得之我空真如,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。这是离诸相(非安立)而为圣者所觉,故曰胜义;唯尚以假相安立,体非离言(未离假名),故名世俗。参阅‘四种世俗谛’。

    【胜义根】又称正根。小乘有部等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分为扶尘根与胜义根,扶尘根即我们彼此可见的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 身体等可见部分,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,以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种所造之净色为体,具有发识取境之作用。故知扶尘根乃胜义根之所依处,具有扶持助成之功能,如上记所说之眼球等,皆为色、香、味、触、四尘所成之肉团,其体粗显,本身无感觉认识作用;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,取外界之境,而于内界发起识,故胜义根质净而细,犹如琉璃,肉跟不可见,惟佛眼天眼可见之。乃四大种所造极微之集合,系五根所据以产生感觉认识作用的实体,相当于现代所称之五官的神经。唯识宗十大论师中,护法论师根据唯识大乘的教义,主张扶尘根为根之依处,胜义根为四大种所造之现行清净色,此一说法与小乘有部大致相同,惟护法并未如小乘所认为:根之极微乃具有实体之心外色法。又同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的难陀论师,则主张眼等五根唯有种子,而别无现行之净色。见《俱舍论》卷一、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二。

    【胜义胜义谛】四种胜义谛之一,又名废诠归旨谛,此即是一真法界,妙体离言,超绝法相,故为胜义。此为圣者之内智,胜于前第四俗谛,故曰胜义。参阅‘四种胜义谛’。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六十四。

    【胜义无自性】唯识宗所立三无性之一,又作胜义无自性性。此是依圆成实性而安立的。圆成实性即是真如,真如为圆为常,为一切有为法的实性,是绝待的、永恒的理体,为我、法二空所显,自然没有自性。《解深密经》曰:‘复有诸法圆成实相、亦名胜义无自性性,何以故,一切诸法、法无我性名为胜义,亦得名为无自性性,是一切法胜义谛故、无自性性之所显故,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。’

    【胜义谛】参阅‘二谛’条。

    【恶】为三性之一,相对于‘善’、‘无记’,与‘不善’同义。即能招感苦果或可厌毁的不善法,及恶思之所作。其性质包括违理背法、违损自他、与贪、嗔等烦恼相应、能障害圣道等。《俱舍论》卷十六载︰‘由此能感非爱果故,是聪慧者所诃厌故,此行即恶,故名恶行。’。善,即所有善界之善行。反之,恶,则为破坏人伦秩序之一切品格、心意与行为。恶有‘身二、口四、意三’等十种恶业,即指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、贪欲、嗔恚、邪见,常与害母、害父、害阿罗汉、破僧、恶心出佛身血等五逆罪并提。

    【恶口】十恶业之一,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。据《大乘义章》卷七载,言辞粗鄙,故视为恶;其恶从口而生,故称之为恶口。

    【恶叉聚】恶叉,树名,亦为果实名。其果实皆三粒同一蒂,且落地后多聚集于一处,故称恶叉聚,用以譬喻惑、业、苦三者间之互相关连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九十六载︰‘譬如世间大恶叉聚,于此聚中有多品类。’《成唯识论》卷二载︰‘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,如恶叉聚,法尔而有。’恶叉聚之果实呈紫色,印度人多取以染物或榨油,其果核可作念珠之用。

    【恶见心所】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。恶见又称不正见,亦称为邪见。《成唯识论》曰:‘云何恶见,于诸谛理,颠倒推求,染慧为性,能障善见,招苦为业。’恶见心所是依慧心所假立的,故云以染慧为性。而慧通于善、恶、无记三性,此慧是染分之慧,非善性所摄,染慧能障善见,招感苦果,故称招苦为业。恶见可开为五种,即:萨伽耶见(译曰身见),边执见,邪见,见取见,戒禁取见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六。参阅五见分释条。

    【恶取空】又作僻取空。取恶空之义。为‘善取空’的对称。沙门或婆罗门,若否定因果报应,不知缘生无性之理而谬解空义,执著于断空之见。这就是恶取空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七载,否定真俗二谛,是为恶取空,诸佛认为这都是不可救药之人。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三十六。

    【恶性】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。五逆、十恶等法,皆由意根所缘,生成法则,故名恶性。

    【恶业】为‘善业’之对称。谓身、口、意所造乖理之行为。即指出于身、口、意三者之坏事、坏话、坏心等,能招感现在与未来的苦果。通常指造五逆、十恶等业。

    【恶道】乘恶行而往之道途。地狱,畜生等是也。《大乘义章》卷八曰:‘地狱等报,为道所语,故名为道。故地持言,乘恶行往,名为恶道。’与恶趣同。

    【恶缘】恶缘者,指诱我为恶事的外界事物,是谓恶缘。

    【智】智谓于事理作决断也。《大乘义章》卷九:‘慧心安法,名之为忍。于境决断,说之为智。’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九曰:‘忍言智以决断故。’

    【智月】梵名 Jnanacandra,音译若那战达罗,唯识十大论师之一。据《成唯识论》卷一所载,他是护法的弟子,为那烂陀寺学僧,在同学中以‘风鉴明敏’称著,颇著声誉,曾著有《唯识三十颂》释论,为窥基揉译入‘成唯识论’中。

    【智自在所依真如】修唯识行,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。这是第九地断不欲行障所证,若证得此真如已,则于四无碍解,皆得自在,故名智自在所依真如。参阅‘十真如’条。

    【智果】涅槃曰断果,菩提曰智果。以菩提为佛智,由因地修行而生之妙果也。

    【智周】唐代唯识宗三祖,俗姓徐,濮阳人,唐高宗总章元年(六六八)生。出家后初学天台,后依慧沼为师。著有《成唯识论演秘》、《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》三卷、《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》三卷,及《大乘入道次第章》等十种。他的《成唯识论演秘》,与窥基的《枢要》及慧沼的《了义灯》,合称为《唯识三疏》。他示寂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(七二三),世寿五十六岁。

    【智波罗蜜多】为十波罗蜜多之一,修唯识行,入修道位,修十种胜行,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,其中第十即是智波罗蜜多,此有二种:变受用法乐智,就是由六度所成立的殊胜妙智,于佛大集会中,变化种种受用法乐,是为自利。二、成熟有情智,就是以此妙智,使有情由善因而成熟为果,而解脱生死,是为利他。参阅‘十波罗蜜多’。

    【智增悲增】又作智增上、悲增上;或称智增上菩萨、悲增上菩萨。依唯识宗之说,八地以前的菩萨,分为智慧增上菩萨、慈悲增上菩萨,合称为二增菩萨。此智增、悲增二者,可各配于顿悟(直往)与渐悟(回心)。若依顿悟菩萨而言,其大智增上,断恶证理自利之善根较多者,在初地伏尽俱生起烦恼障之现行,立即受变易身,称为智增上菩萨。其大悲增上,愿永住生死,救度有情而做方便行,至第七地之满心,始伏尽俱生起烦恼障之现行,称为悲增上菩萨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七载:‘或有乃至七地满心,方能永伏一切烦恼,虽未永断欲界修惑,而如已断能起此定。……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,如阿罗汉,彼十地中皆起此定。’此即表示智增菩萨有断烦恼、至涅槃之智慧,而悲增菩萨则有住生死、救众生之慈悲。

    【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】修唯识行,十回向位的第七位。此位菩萨,能增长一切善根,永离颠倒不著诸行,一切善根,皆悉回向,为一切众生作功德藏,普覆一切,拔出生死,令得众善,等无差异。参阅‘十回向’条。

    【等流】等者等同之义;流者流类之义。等流,即同一流类之义,简单的说,果同于因称等流。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一载:‘无惭、悭、掉举,是贪之等流。’即谓无惭等系由贪所流出,以无惭等皆为具有同于‘贪’之法,故称等流。

    【等流习气】为‘异熟习气’之对称。此又作名言习气、名言种子。即瑜伽行派与唯识宗所说,由‘七转识’之善、恶、无记等三性为同类因,而熏成第八识中之名言种子。等流,谓流类相等或相似;习气,为种子之异称。由前六识所招感异熟果之习气,称为异熟习气;由七转识所引生等流果之习气,称为等流习气。此习气乃第八识所藏之生果功能,故谓之种子;此习气与由其所生之果(即现行法)流类相似,例如由善因则生善果,由恶因则生恶果,由无记因则生无记果,故谓之等流。如是依善、恶、无记等各种性质而熏成与之流类相似之种子者,即是具有‘能熏’作用的七转识,故《成唯识论》卷八谓,等流习气系由七识中之善、恶、无记三性所熏而生之种子。见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二。

    【等无间缘】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,又作次第缘。指由前念之心法开路、避让而引生后念心法的作用。等,同等之义。前念与后念的心与心所之数,虽有增减,而各自之体用同等一样,并无一法而二体并起者。前念、后念各为一而相等者,即称为等;前后二念之间,念念生灭,刹那不停,无有间隔,称为无间。无间缘者,前心与后心之间,无有间隔,纵经若干时,前念之心法直与后念之心法为生起之缘。《成唯识论义演》曰:‘此缘,约四义辨,一前念于后,二自类无间,三等而开导,四令彼后念心定生。参阅‘四缘’条。

    【等诸佛回向】修唯识行,十回向位的第三位。此位菩萨,学三世诸佛悲智双行,不著生死,不离菩提,修回向事。参阅‘十回向’条。

    【等觉菩萨】等觉有二解,一者又作等正觉,为佛十号之一,即是佛位,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;二者,为菩萨修行五十二位之第五十一位,称等觉者,意谓与佛相等,而修行上尚逊一筹。亦称有上士,以妙觉佛陀称有上士,故等觉称有上士。亦称一生补处,意谓次一生将成佛。

    【菩提】梵语bodhi,意译觉、智、知、道。广义而言,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之智慧。即佛、缘觉、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。此三种菩提中,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,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译作无上正等正觉、无上正遍智、无上正真道、无上菩提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四曰:‘菩提名诸佛道’。卷四十四曰:‘菩提,秦言无上智慧。’这是照见法性————真如的最高真理的智慧。

    【菩提流支】又作菩提留支,译曰道希,北天竺人,北魏宣武帝时来到洛阳,翻译经典。永平元年,与勒那摩提合译《十地经论》十二卷。后来记载,对二人合译一节颇多异说。《历代三宝记》卷九称:‘已上二论(指十地经论与宝积经论),菩提留支(与勒那摩提)并译,且二德争名,不相询访,其间隐没,互有不同,致缀文言,亦有异处,后人始合。’而《续高僧传》卷一、菩提流支传则称:‘当翻经日,于洛阳内殿,各传师习,不相询访。帝弘法之盛,略叙曲烦。敕三处各翻,讫乃参校。其间隐没,互有不同,致有文旨,时兼异缀,后人合之,共成通部。’这把二人合译说成三人(与勒那摩提及佛陀扇多)合译。实际的情形,见崔光的《十地经论》序,序文云:‘以永平元年(公元五零八年)岁次玄枵(戊子)四月上日,命三藏法师菩提留支、魏云道希,中天竺勒那摩提、魏译宝意,及传译沙门北天竺伏陀扇多(按:即佛陀扇多),并义学缁素一十余人,在太极紫庭译出斯论十有余卷,斯二三岁并以通俗之量,高步道门,群藏渊部,网不研揽,善会地情,妙尽论旨,皆手持梵文,口自敷唱,片辞只说,辩旨蔑遗,于时皇上,亲纡玄藻,区翰轮首,臣僧徒毗赞下风,四年首夏,翻译周讫。’由此可知,此论译于魏永平年间(五○九至五一一),由菩提留支和勒那摩提,在洛阳合译,而由佛陀扇多协助传译。事后菩提留支和勒那摩提都宣讲《十地经论》,由于讲解上的意见不同,而形成为以后的‘相州南派’与‘相州北派’。

    【菩萨所观四智】这是菩萨悟入唯识之理以前,所成就的四种智慧。唯识宗主张诸法皆由心识所变现,故否认心外有实法之说,为破除外道对‘实我实法’之执著,遂揭示此四智之说,以一一驳斥外道的见解。一、违识相智,就是鬼、人、天等共见河水,随其业感的差别,而所见各异。如鬼看见的是脓血,鱼虾等看见的是其宅舍,人看见的是河水,天看见的是琉璃宝地。假使外境实有,所见各异的相违识相如何成立?二、无所缘识智,一切所缘过去、未来,以及梦中的境,镜中的像,都不是实有,不过是唯识所现而已。彼梦中的境,镜中的像既然不是实有,其余的现前境界,当知也不是实有。三、自应无倒智,如果虚妄颠倒的愚痴凡夫,若能缘得不是虚妄的实境,他应当自然成就无颠倒智,不用修行,就可以解脱生死了。四、随三智转智。这是说菩萨能令虚妄之境,随三种智慧而转变,称为随三智转智。一者随自在者智转智。就是已经证得了心自在的八地以上菩萨,他随心所欲,能把大地河山,转变为金银琉璃,及各种珍宝。二者随观察者智转智。就是得了胜妙禅定并在定中修法观者,他们随观一境,都有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等相现前。三者随无分别智转智。意谓菩萨证得无分别智时,一切境相都不现前。由上所述,可见境非实有。

    【菩萨乘种性】请参阅‘如来乘定性’条。

    【集法忍】集,即招集之义。谓观欲界集谛,见、思之惑,真如理显,生无漏法忍,是名集法忍。见惑者,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;眼等五根,对色等五尘,起诸贪爱思惑者,谓曰思惑也。

    【集法智】为观三界之四谛所发十六心之一,八智之一。集指四谛中之集谛。乃缘欲界之集谛而观之,断除迷惑集谛之见惑,而印证集谛之理所得之无漏智。见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三。

    【集类忍】谓观欲界集谛之后,复观上二界集谛,生无漏法忍,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,是名集类忍。

    【集类智】谓观欲界集谛之后,复观上二界集谛,真智明发,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,是名集类智。

    【发心住】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,此为初十位的第一位,此位菩萨,初发大菩提心,修十信行,所谓十信者,一、信心,谓信四谛三宝。二、精进心,谓善心勇悍,三业共励,三、念心,谓忆念三宝等,不忘菩提。四、慧心,谓正慧。五、定心,谓心寂静。六、施心,谓乐布施财宝教法等。七、戒心,谓三聚净戒无缺。八、护心,谓能护持正法,又护余九心,且守护六根门令不起烦恼,九、愿心,谓发度断知证四弘誓愿。十、回向心,谓上回向菩提,下回向有情。参阅‘十住’条。

    【发光地】修唯识行,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三位。此位菩萨,成就胜定,及殊妙教四种总持,能发无边妙慧光,如《解深密经》云: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,能为无量智光依止,是故第三名发光地。唐代遁伦撰著《瑜伽论记》,有云:‘三地得定及闻持,闻持还是定中差别,依此诸定,能发智光,名发光地。’

    【发业润生】谓由惑起业,由惑润生。即由烦恼滋润业,而引生未来之果。此系惑之两种作用,唯识宗以此说明众生流转生死之根源。所谓发业,系指发业之惑之作用,乃以分别起的烦恼为主,其中更以与第六识相应之分别无明所发之业为主,又通于俱生起之烦恼。以分别起之烦恼为主者,此系就行相增胜而言;以分别无明为主者,则是由于与他惑相比而有殊胜之作用。

    所谓润生,是指润生之惑的作用,即俱生起之惑,乃以与第六识相应之贪烦恼为主,例如临终若有贪爱之惑,顾恋自体及境界等,由之遂润‘中有’之生,此为增上之用。相当于十二因缘之爱、取二支,能滋润五果的种子,令生现行,故称润生。其中,有正润与助润之别,‘正润生’为俱生起之惑,于修道时断除之;‘助润生’通于分别起之惑,为见道时所断除。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五十九。

    【散位独头意识】四种意识之一,为散乱心中的第六意识。意识有明了、定中、独散、梦中等四种分别,其中,明了意识与眼、耳等五识俱起,故称五俱意识;定中、独散、梦中等三意识不与五识俱起,故称独头意识。此散位独头意识,即不与前五识俱起,而单独发生作用,或追忆过去,或筹计未来,或比较推度种种想像分别,或意念游走东想西想,此称为散位独头意谶。见《百法问答钞》卷一。

    【散乱心所】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。散乱即不专心,令心流荡,障碍正定,阻止善慧,增长恶慧。《成唯识论》曰:‘云何散乱?于诸所缘,令心流荡为性,能障正定,恶慧所依为业,谓散乱者发恶慧故。’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六。

    【惑】惑即烦恼。迷妄之心,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者,谓之惑。亦即指身心恼乱的状态,或总称妨碍一切觉悟心的作用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八载:‘生死相续,由惑、业、苦;发业润生,烦恼名惑。’以众生迷惑于事理,发有漏之业,润当来之‘有’,而为生死相续、展转不已之因者,称之为惑;即特指因不知佛教义理与信仰,以致迷惑于认识之对象而言。在十二缘起中,无明为发业之惑,称为等起因;爱、取二者为润生之惑,称为生起因。又由修行阶段之差异,惑有见惑、修惑二种,其迷于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之理者,称为见惑,或称迷理之惑;迷于一切事理者,称为修惑,又称迷事之惑。十随眠中,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五种为修惑;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五种则属见惑。其中贪、嗔、慢三种唯缘各别之事而生,不能遍行三世诸事,故称为自相惑;五见、疑、无明等七种,则缘多事而生,能遍缚三世诸事,故称为共相惑。

    生死相续第一原因,是惑。惑是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活动的后果,但烦恼不是心外之法,只不过是妄执投影于心识的相分,由此而起迷执。迷执有二,即我执与法执。由此二执,而有生死流转。由我执所起的惑名烦恼障,由法执所起的惑名所知障,见‘二障’条。

    【惑杂染】惑即烦恼,生死相续的因果,是惑、业、苦,由惑造诸恶业,由业招生死苦,唯识家称此三者为三‘三杂染’,三杂惑以惑杂染居首,故惑杂染为生死流转之因。《成唯识论》曰:‘生死相续,由惑、业、苦,发业润生烦恼,名惑;能感后有诸业,名业;业所引生众苦,名苦。’

    【斯陀含向】梵语斯陀含,华言一来,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,未至本位,不称为果,但称为向,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。

    【斯陀含果】梵语斯陀含,华言一来,即第二果也。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,后三品犹在,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,故名一来。(思惑者,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,心起贪爱,迷惑不了也。九品者,于上中下三品中,又各分三品也。)

    【须陀洹向】指入见道时,初见四圣谛之理,得无漏清净法眼之阶位。又因其直至预流果,不堕于三恶趣,故又称无退堕法。但因此位之圣者尚未证入其果位,故不称果,而称为向,盖取其趣向于初果之义。

    【须陀洹果】预流果,又称初果,指断尽三界之见惑,预入圣道之法流,以第十六心入无漏圣道之阶位。预流果圣者之轮回生死,最长仅于人界与天界中各往返七度;此即言十四生间必证得阿罗汉果,绝无第八度再受生者,故称极七返有、极七返生。

    【恼心所】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.恼者恼怒,于忿恨之后,遇违逆事,因而爆怒,凶狠暴戾,有如蝎子螫人。此在《成唯识论》曰:‘云何为恼,忿恨为先,追触暴热,狠戾为性,能障不恼,蛆螫为业,谓追往恶,触现违缘,心便狠戾,多发嚣暴,凶鄙粗言,蛆螫他故。’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六。

    【寻心所】此为心所有法中的不定心所之一。寻者寻求,对事理粗略的思考。《成唯识论》曰:‘寻谓寻求,令心偬遽,于意言境,粗转为性。’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六。

    【喜受】五受之一。即于顺境,其心适悦的感受;为受心所对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五受之一。在欲界、初禅及第二禅中,凡与意识相应所起的心悦,称为喜受。见《俱舍论》卷三。参阅‘五受’条。

    【量】量的诠释有广狭二义,狭义而言,量是认识,是知识,亦是测量之意。量有量果,即认识作用的结果。亦可说是知识或知识的内容;广义而言,则指认识作用的形式、过程、结果,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等。印度自古以来,在认知范畴中,一般皆将量知对象加以认识论证,泛称为量。此量知的主体,称为能量;被量知的事物,称为所量;量知的结果,或了知其结果,称为量果。以上三者称为三量。

    【最胜真如】修唯识行,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。这是第二地断邪行障所证的真如,此真如极净尸罗,极净尸罗,足无边功德于一切法中最胜,故名最胜。参阅‘十真如’条。

    【尊重行】菩萨修唯识行,此为十行位的第八位。此位菩萨,修愿力行,尊重善根智慧,更为修习,增益自利利他事业,称尊重行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十。参阅《十行位》条。

    【童真住】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,此为初十位的第八位,此位菩萨,自发心起,始终不倒退,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,三业清净,悟情器二世间,无虚伪,无染著。参阅‘十住’条。

    【庵摩罗识】又作阿摩罗识、阿末罗识。译曰清净识、无垢识、真如识等,为‘摄论九识’中的第九识。《金刚三昧经》曰︰‘诸佛如来,常以一觉而转诸识,入庵摩罗。’《宗镜录》五十六曰:‘庵摩罗,翻无垢识,体非一异,名真如识’。旧译家以阿赖耶识之外别有此识,而建立九识;新译家谓此是阿赖耶识果上之名,不别立此识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三举第八识之异名曰:‘或名无垢识,最极清净。’

    【黑白四业】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。依业的善与不善来分:一、黑黑异熟业,又作黑黑业。此为欲界的不善业,以其因、果皆为黑秽,染污其性而招感苦果,即黑业(恶业)招感黑异熟(不可意的异熟果),故称黑黑异熟业。如堕阿鼻地狱、畜生、饿鬼等黑业业果,皆系由于黑业业因所致。二、白白异熟业,又作白白业。色界的善业,称为白业;其因果皆净白不杂黑,因善业而感乐果,故称白白异熟业,如色、无色界及欲界部分之人、天所感之果。三、黑白黑白异熟业,又作黑白业。乃欲之善业杂有恶业者,以其善恶交参,故感白黑间杂之果,如人趣、天趣等。四、非黑非白无异熟业,又作不黑不白无报业。以其永断前三业,性不染污,故称非黑;亦不招白之异熟果,故称非白。此为离黑白相之清净无漏业,即为达到涅槃境界之修习。以上,前三业为所对治,后一业为能对治。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九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