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阁 www.shuqv.com,最快更新唯识二十颂讲记最新章节!

    唯识二十颂,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。要讲此二十颂,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、译者、译本,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、和内容纲要。同时,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。

    在我国,唯识宗是大乘八宗之一,为法相宗的异名。法相宗又名普为乘教宗、应理圆实宗、慈恩宗。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,名为法相宗。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,名为唯识宗。由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,名普为乘教宗。由所谈的义理,均为圆满真实故,名应理圆实宗。由大唐慈恩寺玄奘、窥基二师所弘传故,名慈恩宗。而此宗的学统,是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。

    印度的瑜伽行学派,是佛陀灭度后九百年倾————西元四、五世纪间,大乘佛教继中观学派之后兴起的一个学派,此学派在西元六、七世纪间,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。而此学派的始创人,为无著与世亲二位菩萨。

    无著梵名阿僧伽Asaga.是印度笈多王朝(320——500)中期的人,住世年代约在西元三六零至四六零年之间。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,出身于婆罗门家庭,父名乔尸迦Kausika、居国师之位,有子三人,长名无著,次子世亲,幼子狮子觉。无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,相传他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,曾欲自杀,后得遇宾头罗罗汉为讲小乘空观,他初闻悟入,然犹不能满意,传说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,降临中印度阿瑜遮那国的瑜遮那讲堂,为无著说五部大论:<瑜伽师地论>、<分别瑜伽论>、<大乘庄严论>、<辩中边论>、<金刚般若论>。唐代遁伦撰著<瑜伽论记>,卷一有谓:[慈氏菩萨随无著机,恒于夜分从知足天降于禅省,为说五论之颂’无著承弥勒之说,集众宣之,由是大乘瑜伽法门传至四方。

    无著的著作很多,时有千部论主之称。他所著的<显扬圣教论>,相当于<瑜伽师地论>的节略本;而在<大乘阿毗达摩集论>则建立了法相学,在<摄大乘论>中建立了唯识思想的中心。后来世亲更完成了<摄大乘论释>、<唯识二十颂>及<唯识三十颂>等不朽之作,大成了唯识学的理论。

    世亲梵名Vasabandhu.音译婆薮槃豆,是无著的异母弟,生卒年代约在西元三八零至四八零年之间。陈代真谛译<婆薮槃豆法师传>,称他:[于萨婆多部(即说一切有部)出家,博学多闻,遍通坟典,师才俊朗无可为俦,戒行清高,难以相匹。’据说世亲为了取舍阿毗达摩一系理论,他曾匿名化装,到有部的学术中心迦湿弥罗城,学习有部教理四年,后来回到富娄沙富城,用经量部教义,批判有部,集众宣说。且随讲随写,著为<阿毗达磨俱舍论>。此论一出,颇有争论,而无能破之者,时人称此论为聪明论。

    世亲在北印度宣扬小乘,隐蔽大乘,其兄无著悯之,托以疾病,诱其来见,命弟子于邻室宣读<华严经、十地品>,世亲闻之,方知其兄苦心。他深悔以往弘扬小乘诽谤大乘的错误,要割舌以谢过。无著对他说:[你先前既用舌头诽谤大乘,现在何不用舌头来赞扬大乘呢?’这样世亲乃舍小入大,广造论释,宣扬大乘。世亲约于八十岁的时候,在阿瑜遮那国逝世,时其兄无著逝世已二十余年。他遗留的著作很多,主要者有:<摄大乘论释、<唯识二十颂>、<唯识三十颂>、<大乘五蕴论>、<百法明门论>等。

    唯识二十颂、又名唯识二十论、亦名二十唯识论,全文一卷,是唯识三十颂的姊妹作,而出于三十颂之前。世亲菩萨建立唯识宗,是以<百法明门论>总其宏纲,以<唯识三十论>完成组织。至于<摄大乘论释>,重在成立阿赖耶识;<唯识二十论>,重在破斥邪说,以明唯识无境之理。是故三十论与二十论两部论典,二十论是破而不立,三十论立重于破。所以在‘一本十支’之学————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,对阐释本论的五蕴论、百法论、二十论、三十论等称支论————中,二十论是‘摧破邪山支’。而三十论则是‘高建法幢支’。

    唯识宗所依的经论,有‘六经十一论’之说。在六经中以<解深密经>为主依,在十一论中以<瑜伽师地论>为主依。而<解深密经>的分别瑜伽品中,已建立了‘万法唯识’的思想。经云:‘世尊!若彼所行影像,即与此心无有异者,云何此心还见此心?善男子,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,然即此心如是生时,即有如是影像显现。]

    以上一段经文,如果加以诠释的话,意思是说:一般以为我人所认识的境,是离心外在的。事实上我人所认识、所分别的,都是自已的心识,并不是真有外在的实境。因为外境是我人心识所变现的,所以当心识分别境时,事实上是在分别我人自己的心识。‘此中无少法能见少法’,虽说心分别境时,似乎是有所取,有所见,这是不了解‘万法唯识所现’的人,不知道这仍是分别自心。因此,上一段经文接著说:‘善男子,我说识所缘,唯识所现故。]

    同时,唯识宗另一部所依的经典<华严经>,其中也申明此义。如晋译<六十卷华严经>十地品谓:‘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:三界虚妄,但是一心作,十二缘分,是皆依心。’此在唐译<八十卷华严经>十地品中译作:‘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: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,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,皆依一心如是而立。’经文的意思是:一切外境,都是由有情的心识所变现,一切外境诸法,只是虚妄的现象,并没有其实体(自性),所以唯有内识,没有外境。即使是有情(依于十二有支的)生死相续,其原因也不是由于外境,而是由内心的贪爱。以上经文,都是建立唯识的理论根据。

    基于以上经论所述,唯识思想的要点,是否定可以做为客观外境的实在性,以建立万法唯识所变的理论,其理论基础可以下列三义说明:

    一、世间万法,由根身以至器界,皆是‘三能变识’之所变现,而第八阿赖耶识储藏的万法种子,实为万法的本源。

    二、三能变识变现时,各各识体上变现出相、见二分,见分是能认识的主体,相分是所认识之境的影像,由见相二分的‘能分别’与‘所分别’,始有宇宙人生的存在。

&n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