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阁 www.shuqv.com,最快更新唯识名词白话新解最新章节!

称次第缘,即心、心所之相续中,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的原因。亦即心、心所于‘过去’之前一刹那灭谢,复给予‘现在’的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。三、所缘缘,略称缘缘,指心、心所所攀缘外境,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、直接之缘。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,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,乃至意识必以过、现、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。四、增上缘,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。

    大乘之说,则以一、因缘,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,如麦种生麦,稻种生稻。此因缘之体性有二:一为种子,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、染、无记等一切法;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(称为种生种),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(称为种生现)。二为现行,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(即第八识)中之自类种子(称为现熏种)。二、等无间缘,谓心、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后念,念念相续,无有间隔,此说与小乘大致相同,惟唯识宗主张八识之体各自有别,故各自产生前后无间之相续关系;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相形成等同无间之相续关系。三、所缘缘,凡心、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,而令心、心所产生结果之时,心、心所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。此又有亲所缘缘、疏所缘缘之分。如《成唯识论》卷七所说:‘若与能缘体不相离,是见分等内所虑托,应知彼是亲所缘缘;若与能缘体虽相离,为质能起内所虑托,应知彼是疏所缘缘。’此乃小乘未谈及之深义。四、增上缘,亦如小乘所说,指上记三缘以外的一切法生起之原因条件。惟此缘范围甚为宽广,如小乘所说之六因,悉得摄入此中。

    【四断】断为断舍之义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五十九载,四断为:一、自性断,谓断除根本烦恼与随烦恼及诸不善业等,其性染污而应断者。二、相应断,指断除与诸烦恼俱起的有漏八识等。有漏八识及五遍行心所等,其性虽非染污,然由与惑俱起之故,而有染污之性。故断其相应之惑时,心等亦得解脱而离染污之系缚,故称为相应断。三、缘缚断,即断除一切有漏善、无覆无记之法,及与烦恼间杂而成有漏性者。四、不生断,即断除生于三恶趣、无想天等之因。以上四断之中,自性断、相应断通于见道位与修道位,缘缚断仅为修道位所断;不生断仅为见道位所断。

    【四双八辈】即声闻乘的四向四果。声闻依其修行之浅深,而分四阶之果位及其向道。即预流向、预流果、一来向、一来果、不还向、不还果、阿罗汉向、阿罗汉果等四对八种。向与果合则为四双,分则为八辈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二十二。

    【四摄】即菩萨摄受众生,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,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。四摄法又作四摄事、四事摄法,简称四摄、四事,四摄即一、布施摄,又作布施摄事、布施随摄方便,即以无所施之心施受真理(法施)与施舍财物(财施)。谓若有众生乐财,则布施财;若乐法,则布施法,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。二、爱语摄,又作能摄方便爱语摄事、爱语摄方便,谓依众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,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。三、利行摄,又作利行摄事、利益摄、令入方便,谓行身、口、意善行,利益众生,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。四、同事摄,又作同事摄事、同事随顺方便,谓亲近众生同其苦乐,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,令其同沾利益,因而入道。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三十八等。

    【四变句】唯识宗认为,世间一切法,皆由阿赖耶识之所变现,可概分为共中共、共中不共、不共中不共、不共中共四种,称为四变。成唯识论卷二载,阿赖耶识以自种子为因缘,变现根、尘、器世间等相,依共业、不共业之所感,可大别为共相、不共相二种。共相,谓由多人共业所感,如山河大地等,虽是人人所变不一,然同在一处而不相障碍;如众多之灯明,共在一室而不相障碍,一一各别而处所无异。不共相,谓由自己所变现而仅为一己所用者,如吾人眼、耳、鼻、舌等五根。共与不共二相又可各分为二:一、共中共,如山河、大地等,一切有情皆可共同受用。二、共中不共,如自己之田宅、器物等,不与人共用者;又若非同一趣之有情,则受用亦不同,如同样之水,人见是水,而饿鬼见之则为猛火、脓血等物。三、不共中不共,如五根之胜义根(神经,如眼神经),仅由自识变现而自身受用,不与他人共用;又于诸根诸识之间不相混杂,如眼识仅依眼根,乃至身识仅依身根,历历分明,毫不混同,故为不共。四、不共中共,如五根之扶尘根(器官,如眼球),自己扶尘根能见之境,他人亦得缘他根而见之,以受用相同而称为共。

    【生】生有多种解释,略举三例如下:一、为十二缘起的第十一支,又称生支。二、为生、住、异、灭四相之一,即生相。三、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,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。指色心诸法,本无今有’曰生,也就是事物的生起与形成。《百法直解》曰:‘生者,依于色心仗缘显现假立。’而《百法纂释》中谓:‘言生者,先无今有。’也就是事物的产生、出现。

    【生支】十二因缘的第十一支。以现世的业力,报尽命终之后,复引轮回主体、即业识的受生。若以现代观念诠释生支,生是人生的开始,但何以会有生呢?诚如经上所说:‘非无缘生,从因缘生’。生的因缘虽然不一,但主要的条件是‘有’。此处所说的有,是含有宗教概念的特定含义,即所谓业————前生思想行为的总和,即所谓‘业有’。因此,有(业)为生之缘。于此可知,有了业因,必然受果,此果即是业识受生。

    【生死】谓依业因而于天、人、阿修罗、饿鬼、畜生、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、永无穷尽之意。与‘涅槃’相对称。又生死无尽,以海为喻,故称为生死海。生死乃苦恼之世界,故亦称生死苦海;渡越生死苦海,而到达涅槃之彼岸,此事极为困难,故又称难渡海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八,举出二种生死:一、分段生死,以有漏的善恶业为因、烦恼障为缘,将受三界内之粗报;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、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,故称为分段身。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,称为分段生死。二、变易生死,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。阿罗汉、辟支佛、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的轮回,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、所知障为缘,于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,即受意生身,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,以至成佛果。其所受之身,因悲愿力之故,寿命、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,而无一定之限制,故称为变易身。受变易身者,称为变易生死。此外,《显识论》有四种生死之说,《摩诃止观》有七种生死之说,此处从略。

    【生死长夜】谓众生沉溺于生死之苦,如长暗之夜。生死如梦,于梦中未能觉知为梦,须至觉醒时,始能追忆梦中之境为虚幻;众生轮回于生死亦如梦境一般,故以长夜譬喻之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七:‘未得真觉,恒处梦中,故佛说为生死长夜。’。

    【生有】《俱舍论》卷九曰:‘二者、生有。谓于诸趣结生刹那。’《发智论》卷十九云:‘云何生有?答:生分诸蕴。’

    【生因】五因之一,谓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种,为生起色法的原因。参阅‘五因’条。

    【生我见相应位】这是末那识缘阿赖见分,所生起的我执位。此位有我执,一切凡夫、二乘有学、七地以前菩萨的有漏心位,都是此位所摄。

    【生命】指自生至死的生命持续期间,有体温(暖)与意识(及潜在的阿赖耶识)同时存在,此即是一期生命的持续。此在佛教中,寿、暖、与识三者同时存在,互相支持,称为命根。换言之,暖与识维持一期寿命,二者之间有相互依存。报尽命终时,第八阿赖耶识离开身体,体温即不存在;反之,体温消失(如大出血致心脏停止,或因病使心脏停止),寿与识亦不存在。有情寿命的长短,由于三界六道的差别,其量有所限定,此即称为寿量。所谓命根,即亲生第八心王的名言种子,由先世业种所引之持身差别功能,今色、心等现在住时决定,依此住识的功能,称为命根。第八识自种有两种作用,一为生识之用,一为住识之用,此处所取的是住识作用。如果命根中识种无此功能,五根身将烂坏。或有问曰:由于有现行识任持根身,故身不烂坏。所以持身功能在现行识。为何不以现行识为命根,而以种子为命根呢?因为现行本识,是由种子之力方能生起。由种子力故缘三种境、任持根身,所以现行不能叫做命根,以其非根本也。

    【生空无漏种子】参阅‘无漏种子’条。

    【生法二空】指生空、法空二种空,又作我法二空、人法二空。以身为五蕴和合,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,称为人空,观此真理,则称人空观。无我法之执,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,称为法空。

    【生苦】为八苦之一,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六十一载,谓生苦有五种相,即:一、为众苦所随,谓生于那落迦(地狱)及饿鬼道中,或于胎生、卵生之生时,为种种忧苦所随逐,故为苦。二、为粗重所随,谓为烦恼所随逐,性不调柔而不得自在,故为苦。三、为众苦所依,谓为衰老等众苦之所依,故为苦。四、为烦恼所依,谓受生之后,乃为贪、嗔、痴等烦恼之所依,身心不能安住,故为苦。五、为不随所欲离别法,谓有生必有死,不能如己意,故为苦。参阅‘八苦’条。

    【生起因】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。又作生因。指依现世善、恶之业而起未来的苦、乐果报。亦即内外种子至成熟位,能在现在的自果。亦即此与‘牵引因’皆指种子能生自果的作用而言。参阅‘十因’条。

    【生无性】唯识宗所立三无性之一。又作生无自性性,生为缘生之义。即一切诸法,由于仗因托缘而生起,谓之依他起性。此依他起之法既由因缘和合而有,则‘缘起性空’,其无实性可知,当然也没有实体,故名曰生无性。‘解深密经’曰:‘云何诸法生无自性,谓诸法依他起相,何以故,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,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。’《成唯识论》卷九载:‘依他立生无性,此如幻事托众缘生,无如妄执自然性,故假说无性,非性全无。’参阅‘三无性’条。

    【生贵住】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,此为初十位的第四位,谓由先前的妙行,冥契妙理,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;即行与佛同,受佛之气分,如中阴身,自求父母,阴信冥通,入如来种。参阅‘十住’条。

    【生杂染】三杂染之一,生杂染又作苦杂染。因烦恼及业而有生,由此生苦,更有老、病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会苦等,皆能染污真性,令不清净。参阅‘三杂染’条。

    【生变】变为转变之义。生变即是因能变,为‘因缘变’的对称。变又作转,唯识家就诸识变现诸法,分别为‘因能变’与‘果能变’二种。因能变之‘变’,系谓由第八识中的种子转变而产生诸法;故知‘生变’之‘生’字,实即为‘变’之意,重叠二字,称为生变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一、卷二。

    【世事乖宗难】这是‘唯识九难’的第二难。外人问曰:如果唯有内识,无心外之境,何以现见世间,有芸芸众生和无情的东西呢?并且有一定的处所、时间,大家同见,还有境界作用,决定转起?论主答曰:好像梦境一样,梦境中也有定处、定时、作用,好像饿鬼一样,因为共报的多身饿鬼,还有别业妄见,他们虽在同一处、时,有的见是脓河,有的见是粪便,总不得食。用不定转,也好像梦境一样。因为梦中有时也有男女失精的作用,有时没有。这如梦等的解释,你应该没有疑惑了吧?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十,参阅‘唯识九难’。

    【世俗】即世间通俗之义,与‘胜义’相对。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。又‘世’有隐覆真理、可毁坏之义;‘俗’有显现流世、显现顺于人情之义。世事,即俗法;举凡三界之事法,皆具此二义。‘成唯识论’卷一:‘境依内识而假立,故唯世俗有。’此言我法等非真实有,唯随世情而假设其名,故称世俗。

    【世俗谛】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。世俗谛,是世间一般所见的真理、道理,为真俗二谛之一,也是‘胜义谛’(真谛)的对称。略称世谛、俗谛。由于绝对最高真理之第一义谛,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,故先为说世俗之道理与事实,再次第导向最高境地。如指月之指、渡彼岸之船,皆为到达真实第一义谛的必要手段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一载︰‘境依内识而假立,故唯世俗有。’参阅‘二谛’条。

    【世间】世间即世界,间为间隔之义,与界义同。《名义集》卷三曰:‘间之与界,名异义同,间是间别间差,界是界畔分齐。’世间指被烦恼缠缚的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的一切现象。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。此外,《佛性论》卷二,列举出世的三义,即:一、对治,以可灭尽故。二、不静住,以念念生灭不住故。三、有倒见,以虚妄故。关于世间之分类,有二种、三种之别。《俱舍论》卷八举出二种,即:一、有情世间,又作众生世间、有情界。指一切有情众生。二、器世间,又作物器世间、器世界、器界、器。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、国土等。

    【世间世俗谛】四种世俗谛之一,又名有名无实谛,如瓶、钵、军、林之假名,是隐覆真理的世俗之法,故名世间;又为凡夫认之为实有,故曰世俗。参阅‘四种世俗谛’。

    【世间因果】四圣谛可为二种因果,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。世间因果以苦谛为果,集谛为因;出世间因果以灭谛为果,道谛为因。参阅‘二种因果’条。

    【世间胜义谛】四种胜义谛之一,又名体用显见谛,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二谛、道理世俗谛的三科等法,事相粗显,犹可破坏,故曰世间,而为圣者所知,异于世间世俗谛,故名胜义。参阅‘四种胜义谛’。

    【世第一法】此为修唯识行的四加行位之一,《成唯识论》曰‘依无间定,发上品如实智,印持二空,立世第一位。’在前面忍位中,唯印可能取空;在此世第一位中,印可能取、所取二空,此于异生法中,最为殊胜,曰世第一法。参阅‘四加行位’条。

    【世亲】世亲又名天亲,梵名Vasabandhu,音译婆薮槃豆,是无著的异母弟,生卒年代约在公元三八Ο至四八Ο年间。陈代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,称他:‘于萨婆多部出家,博学多闻,遍通坟典,师才俊朗,无可为俦,戒行清高,难以相匹。’据说世亲为了取舍阿毗达摩一系理论,他曾匿名化装,到有部的学术中心迦湿弥罗城,学习有部教理四年,后来回到富娄沙富城,用经量部教义,批判有部,集众宣说。且随讲随写,著为《阿毗达磨俱舍论》。此论一出,颇有争论,而无能破之者,时人称此论为聪明论。世亲在北印度宣扬小乘,隐蔽大乘,其兄无著悯之,托以疾病,诱其来见,命弟子于邻室宣读《华严经·十地品》,世亲闻之,方知其兄苦心。他深悔以往弘扬小乘诽谤大乘的错误,要割舌以谢过。无著对他说:‘你先前既用舌头诽谤大乘,现在何不用舌头来赞扬大乘呢?’这样世亲乃舍小入大,广造论释,宣扬大乘,而大成了唯识宗。世亲约于八十岁的时候,在阿瑜遮那国逝世,时其兄无著逝世已二十余年。他遗留的著作很多,与唯识学有关的,计有《摄大乘论释》十卷,《辨中边论释》一卷,《唯识二十论》一卷,《唯识三十论颂》一卷,《大乘五蕴论》一卷,《百法明门论》一卷等。

    【本有】为有情转生的四有之一,生有为出生以后渐渐长大,历经婴孩、童子、少年、壮年、老年,以至寿命将尽,接近死有的全部生命过程。有情众生自死有入中有,自中有至生有,再由生有转本有;本有期间又有胎内与胎外之别,在胎外时,若又起惑造业,复从本有经死有、中有、生有而复返至本有,如此次第展转生死,轮回无穷。参阅‘四有’条。

    【本地分十七地】这是《瑜伽师地论》全书五分中的第一分,‘本地分’。本地分是《瑜伽师地论》前五十卷的内容,此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,以境、行、果三相摄十七地,这十七地是:一、五识身相应地:此地依前五识立论,建立此地,虽然此地中分别多法,而以前五识为主。二、意地:此地以六、七、八识,同依意根,乃以此立论。三、有寻有伺地。四、无寻唯伺地。五、无寻无伺地:寻谓寻求,何谓伺察,或思于心所,或慧心所,于境推求,粗位名寻;于境审察,细位名伺,依有无寻伺,建立三地。六、三摩泗多地:三摩泗多,意为等引,此指殊胜定境,离昏沉掉举,由平等所引发,故立此等引地。七、非三摩泗多地:与上境相反,即非等引之境。八、有心地。九、无心地:以上二地,就五门立论:一者就地总说门,二者心乱不乱门,三者心生不生门,四者分位建立门,五者真实义门。十、闻所成地:谓从闻所生之解文义慧,及与慧相应的心及心所等。十一、思所成慧地:谓从思所生之解法相慧,及与慧相应的心及心所等。十二、修所成慧地:谓从修所生之解理事慧,及与慧相应的心及心所等。十三、声闻地。十四、独觉地。十五、菩萨地:以上三地,为三乘种性,发心修行所得之果。十六有余依地:此系以证得有余涅槃立论。十七、无余依地:此系以证得无余依涅槃立论。

    以上十七地,由境、行、果三相所摄,境摄九地,行摄六地,果摄二地。此论名地论者,取譬喻于所行所依所摄,有类于地。此本地分,详谈法相,五性齐被,而无一法不摄。参阅‘瑜伽师地论大纲’。

    【本来自性清净涅槃】为‘四种涅槃’之一。又称自性清净涅槃、本来清净涅槃。谓一切法之实性即为真如之理。一切诸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,然本来自性清净,具有无量微妙功德,无生无灭,湛然如虚空,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,与一切法不一不异,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,且言语、思虑皆泯绝,唯圣者始能自内证之。参阅‘四种涅槃’之一。

    【本性住种】为二类种子之一。与‘习所成种’对称,又称本有种子,为无始以来,异熟识中法尔而有,有生一切有漏、无漏有为法的功能,称为本有种子。

    【本惑】即根本烦恼,与随惑相对而言,称本惑。根本烦恼有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等六种,其中恶见又开为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五种,合称为十种烦恼。

    【本际外道】为古代印度十三种外道之一。主张过去之初有本际,从此而衍生万物。本际,即是最初的边际。见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一。

    【本质】此为唯识宗教义。是‘影像’的对称,为影像之所依。心及心所认识对境时,在内心中变现认识对象的相状,为直接的认识对象,此称为影像。反之,影像的实质根据及所依物的自体,即称为本质。乃间接的认识对象。故相分可分二种,即本质相分与影像相分。如眼识攀缘色境,除眼识所现的影像外,别有阿赖耶识种子所生的实质色法,此即本质,是影像所依托者,称为带质境;再如第六意识浮现空花兔角之相,唯有影像而无所依托的本质,则称独影境。见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六。

    【本识】阿赖耶识异名之一。以此识是万法的根本,故曰本识。

    【本识八义】本识,指第八阿赖耶识,指第八识为出生一切善恶诸法的根本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五十一,以八种意义证明此第八识之相,即:一、依止执受,指此识能为染净诸法之所依止,执持不失。二、最初生起,指此识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时,如磁石吸铁,磁石喻识,铁喻父精母血)。三、有明了性,指此识于一切善、恶、无记三性诸法,皆悉明了分别,无有暗昧。四、有种子性,指此识能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,令不散失。五、业用差别,指此识随染缘而造恶业,随净缘而造善业,差别不同。六、身受差别,身以积聚为义。指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,故称为身。由能领受第七末那识染净之缘所熏,而于善恶诸法不相混滥,故称身受差别。七、处无心定,指入无想定或灭尽定,虽灭受想心,断出入息,而此识不灭。八、命终时识,指命将终时,冷触渐起,唯有此识,能执持身,此识若舍,则四大分散。

    【外取他心难】这是‘唯识九难’的第八难。外人问难:外界的色等五境,实无自体,因为它是内识所变,不是内识所缘之境。但是他人的心识,在自心之外实有,怎么说它不是自识所缘呢?论主答曰:谁说他人之心不是自识所缘之境呢?只是不说他心是自心的亲所缘缘。也就是说,自识生起的时候,没有真实的作用,不能像手那样亲自去执持身外物,也不能像日光那样直照外境,心缘外境时像镜子照物一样,好似有外境显现在自心的镜子上,但并不是自心亲缘。亲所了者,是托本质自识上所变的影像,才是亲所缘缘。所以《解深密经》上说:没有少实法能够缘取心外的实法。可见能取的见分,和所取的相分,都是自识自证分所变,但是自己识体生起的时候,变起了相似的影相,这样叫做‘取彼物’,缘他人的心是这样,缘一切色境也是这样的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十,参阅‘唯识九难’条。

    【外道】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。古印度时代,佛教指外道为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,意思为正说者、苦行者;相对的佛教自称内道,佛教经典自称内典,称佛教以外的经典为外典。到了后世,渐渐附加上异见、邪说的意义,外道遂成为侮蔑排斥的贬称,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。外道种类至多,如六师外道,六苦行外道,十六外道,二十外道,六十二见,九十六种外道等等。

    【外道四见】是外道就诸法的一、异、常、无常等所执的妄见,可由三方面说明:一、妄执‘法’之一、异。二、妄执世间之常、无常。三、妄执因果的有、无。四、无因无果论,如否定因果道理的外道之说。

    【外道四执】古代印度的外道,就有关因果论点的四类执著,佛教称之为外道四执,或简称四执:一、邪因邪果,即将万物生起的原因,归之于大自在天的能力。二、无因有果,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,但以此果之因难以探究,故否定此果之起因。三、有因无果,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,但以此因之结果难以探究,故否定此因之结果。四、无因无果,即否定因果二者。

    【外种】为‘内种’的对称。指世间米、麦等植物的种子,即世间一般所通称为‘种子’,唯识家称此为外种。‘种子’一词,为大乘唯识学重要术语之一。唯识宗之要旨,即是将有情众生的心识分为八识,其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,具有摄藏诸法的种子,为其余诸识的根本。而于此阿赖耶识中蕴含‘种子’,其功能犹如植物的种子,具有产生一切现象的可能性,故以‘种子’称之;所不同者,植物的种子为一种实体,而吾人第八识中之种子则为一种功能————一种有功用的能量。

    唯识学以‘三法二重’为因果,确立其宇宙形成与种子的关系。即主张:当心、色二法诸缘具足时,种子必令当前之外界产生某种作用或现象,称为‘现行’;此现行之法,一旦形成,即能熏习种子。如是乃构成‘三法’,即:‘能生的种子’(本来的种子)、‘所生的现行’、‘所熏的新种’等三种要素,此三者具有‘二重’的因果关系,即于‘种子生现行’、‘现行熏种子’之下,同时展转互为因果,且由之变现出世间万物。故知宇宙森罗万象、苦乐荣枯等一切有为无为之万法,皆由吾人第八识内的种子所生成映现者,此即唯识宗‘万法唯识’的基本论旨。准此而言,唯识家乃称阿赖耶识内的种子为‘内种’,而谓米、麦等之种子并非真实自存之物,而系由内有之种子发为现行所变现者;以其相对于心识内之‘内种’,并假借世间之名,而称之为‘外种’。

    外种的种子亦如内种,可分为本有与新熏两种,然内外种的种子,其熏习情况有别。据《成唯识论》卷二说,以外种而言,其种子具有本质者,即有熏习,而为其生长之‘增上缘’;若无本质者,即无熏习,而必须以内种为其‘生因’之缘。

    【外尘】又称外境。自认识作用而言,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所摄取的对象,即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尘,又称六境。凡夫以为六尘皆在于内心之外,故称外尘。

    【外缘起】参阅‘内缘起与外缘起’条。

    【末那三位】唯识宗依修行阶段的浅深,而在末那识中立有三阶段,称为末那三位,一、人我见相应位:如凡夫、二乘有学、七地以前的菩萨等有漏心位。二、法我见相应位,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。此乃指凡夫、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的菩萨位而言。三、平等性智相应位,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,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,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。以上三位之中,前二位属有漏之位,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。

    【末那三位无有】此指修唯识行的菩萨,修至何位方能断除我执,舍末那之名?此有三位,即:一、阿罗汉位:二乘阿罗汉位,大乘八地菩萨,第八识舍阿赖耶识之名(此时名异熟识),故末那亦不成执。二、灭尽定位:此位前六识心、心所皆灭,染位末那及心所亦灭。三、出世道位:谓得真无我解脱及得后得无漏智,末那识已转识成智。《唯识三十颂》曰:‘阿罗汉灭定,出世道无有。’即指此三位而言。

    【末那王所相应】此指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。《八识规矩颂》曰:‘八大遍行别境慧,贪痴我见慢相随。’即指与此识相应的心所,有八大随烦恼心所————昏沉、掉举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。五遍行心所————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。及别境中的慧心所,和四个根本烦恼心所————贪、痴、慢、见。一共十八个心所。

    【末那所依】凡心识生起,必有所依。如前五识依于五根,第六识依于第七识,而第七末那识所依的,是第八阿赖耶识。唯识三十颂曰:‘次第二能变,是识名末那,依彼转缘彼,思量为性相。’颂中‘依彼转’的‘彼’,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。《瑜伽师地论》曰:‘由有阿赖耶故,得有末那。’

    【末那所缘】心识生起,必具四缘,即亲因缘、等无间缘、所缘缘、增上缘。而所缘缘,即心识所缘之境。第七末那识所缘之境是什么呢?即是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,且执此见分为‘常、一、主宰’的自内之我,故《唯识三十颂》曰:‘依彼转缘彼’,即是依于第八识转起,同时也缘此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。

    【末那识】梵语manas,意译为意,思量之义。唯识宗所立‘八识心王’的第七种。《大乘广五蕴论》载曰:‘最胜意者,谓缘藏识为境之识,恒与我痴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爱相应,前后一类相续随转。除阿罗汉圣道,灭定现在前位。’末那识恒执第八阿赖耶识的‘见分’为‘我’,而‘恒审思量’之。末那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,恒与我痴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爱等四烦恼相应,其性质为‘有覆无记’。又此识为我执的根本,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,反之,则断灭烦恼恶业,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,故称染净识,又称思量识、思量能变识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四。

    【加行】是加功用行的意思。乃针对正行的预备行。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二载,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之位,特称加行,然亦广通资粮位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三十一,于白品与黑品中,各举出相应、串习、无倒、不缓、应时、解了、无厌足、不舍轭、正等九种加行之法,即为其意。又,加行道,即指修行者达到涅槃四道中的第一道,亦即修戒、定、慧的阶位。

    【加行位】指加功力进修之位。此乃唯识五位修行的第二位,又作加行道、方便道。修唯识行的菩萨,在资粮位十回向终,将入见道,而为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,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。此加行位,迹近见道,故称‘顺抉择分’,即随顺真如境界,生起抉择的智慧。原来在资粮位时,修行者偏于修福,而于加行位,是重于修慧。所以在此位修四寻思观,四如实智观,以伏断分别起的二障、和俱生起的现行二障。此位菩萨,虽较资粮位行者观智殊胜,但因尚未起无漏智,在唯识三性观中,难免错观所变的相分为圆成实性。因此不能住于无相真如的唯识实性中。此即《唯识三十颂》所称:‘现前立小物,谓是唯识性,以有所得故,非实住唯识。’《成唯识论》解释此颂曰:‘菩萨先于初无数劫,善备福德智慧资粮,顺解脱分既圆满已,为入见道住唯识性,复修加行,伏除二取,谓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。此四总名顺抉择分,顺趣真实抉择分故;近见道故,立加行名,非前资粮无加行义。’又谓:‘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,谓是唯识真胜义性。以彼空有二相未除,带相观心有所得故,非实安住真唯识理。’在资粮位中,由于二取随眠未能伏灭,故未能安住于唯识实性。在加行位,以修四观四智故,印可二取皆空,似乎真如境界已现于前,但此时还有一点障碍,就是现前立有少物,谓此少物即是唯识实性。然唯识实性,非空非有,虽得而无所得。因此,以有所得之故,犹未能实住于唯识也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九。

    【加行道】乃加功力进修之道。为四道之一。又作方便道。即为断除烦恼而预备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,修此方便加行,能引后无间道而趣向涅槃之道。与唯识五位中的加行位相同,即‘见道’之前的四善根(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)之位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九。

    【正心住】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,此为初十位的第六位,又作行登住。谓成就第六般若,故非仅相貌,且心亦与佛同。参阅‘十住’条。

    【正念】八正道之一,一、指真正之念。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。可分为二:世俗有漏正念,即与有漏作意相应的善念。二、出世间无漏正念,即依无漏之正见能思惟谛境,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。

    【平等性智】唯识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。修唯识行者,在十地的初地入心,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,此时第六识转为下品的妙观察智;第七识亦同时转为下品平等性智。至第七远行地,第六识转为中品的妙观察智,第七识亦同转为中品平等性智。到第十法云地满心,金刚喻定现前时,第六识转为上品的妙观察智,第七识亦同转为上品平等性智。《心地观经》卷二曰:‘平等性智,转我见智,得此智慧,是以能证自他平等二无我性,如是名为平等性智。’《成唯识论》卷十曰:‘平等性智相应心品,谓此心品,观一切法自他有情,悉皆平等,大慈悲等恒共相应,随诸有情所乐,示现受用身土影相差别。妙观察智不共所依,无住涅槃之所建立,一味相续穷未来际。’参阅‘四智心品’条。

    【平等性智相应位】末那三位之一,即生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,菩萨修法空观入见道位,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证得佛果,转第七识为平等智,称平等性智相应位。

    【印顺】当代佛学大师。浙江宁海人,清光绪三十二年(一九○六)生。二十五岁于普陀山福泉庵,依清念老和尚出家,法名印顺,号盛正,旋受具戒于天童寺,曾就学于闽南佛学院、及武昌佛学院研究部。中日战争期间,任教于重庆汉藏教理院。民国三十七年,在奉化雪窦寺主编‘太虚大师全书’。民国四十二年由香港来台港,先后任善导寺住持,海潮音杂志社社长。继而在新竹青草湖畔创建福严学舍,在台北创建慧日讲堂,时人尊为导师。导师著作等身,辑为‘妙云集’,其中《唯识学探源》一书,探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时代的唯识思想,为研究唯识者必读的重要著作。

    【印顺定】唯识家于四善根位之忍位中,发下品如实智,观所取之境为空无,而决定印持之;由此印持而观能取之识,亦如境之为空,而顺乐忍可之,如此印前顺后之定,称为印顺定。其修行之次第如下:即先于下忍发如实智,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印持之;次于中忍观能取之识为空无而忍可之;后于上忍,则对能取之空无加以印持之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九。

    【白黑二业】即善恶二业,白业可感净妙清净的乐果,黑业可感秽恶不净的苦果。此又可开为四种:一、白白业:善业而感乐果者,因果皆为净白,故名白白业。二、黑黑业:恶业而感苦果者,因果皆为黑秽,故名黑黑业。三、白黑业:善恶交参者,名白黑业。四、不白不黑业:离白黑之相者,即无漏业。

    【功能】功能,指有功用的能力,以能生结果而名。《成唯识论演秘》卷二曰:‘能生果法,名为功能。(中略)功能即是种子异名。’熊十力《唯识名相新释》卷下有云︰‘摄论始立功能,而未详所由。世亲以后,十师迭起,遂以此为兴诤之事。……’事实上,‘功能’二字不自《摄论》始,早在《大毗婆沙论》中即有此一名词的出现。《婆沙论》卷三十九有云:

    ‘谓有为法,得势时生,失势时灭。得力时生,失力时灭。得士用时生,失士用时灭。得增上时生,失增上时灭。得功能时生,失功能时灭。炽然时生,萎歇时灭。增进时生,衰退时灭。与举时生,堕落时灭。猛利时生,迟钝时灭。滋茂时生,枯萃时灭。和合时生,离散时灭。故有转变。复次转变有二种,一者自体转变,二者作用转变。(中略)若依功能转变说者,应言诸行亦有转变。谓未来世有生等功能,现在世有灭等功能,过去世有与果功能。故有转变。’

    《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》十四亦云︰‘谓有为法,若能为因,引摄自果,名为作用,若能为缘,摄助异类,是谓功能。如前已辩。一切现在,皆能为因,引摄自果,非诸现在,皆能为缘,摄助异类。谓闇中眼,或有功能被损害者,便于眼识不能为缘摄助令起。然其作用非闇所损,定能为因引当眼故。由斯作用、功能有别。然于同类相续果生有定不定,摄引势力名为作用,亦名功能。若于异类相续果生,但能为缘摄助令起。此非作用,但是功能。’

    此谓能引生自果的力用称为作用,此种作用,也是引生自果的因。能摄助异类的势力称为功能,此种作用是缘,不是因。经部及唯识家将生种子之果的力用称为功能。有部所说与此大致相同,也是将生果的一种力用称为功能。

    【立因】为五因之一。指任持地、水、火、风等四大种所造之诸色法,任持四大种所造之色法,譬如大地之任持万物。参阅‘五因’条。

    【句身】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,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。这是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,用以诠释诸法的差别意义。《百法直解》曰:‘句身者,句诠诸法差别,如眼无常耳无常等种种道理。’而《百法纂释》中则谓:‘言句身者,单句为句,如菩萨等。二句为句身,如大菩萨等。三句以上为多句身,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。以名诠自性,句诠差别故。’这是为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,而假名施设的语言名词。

    【失念心所】唯识宗立五位百法,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。失念即是遗忘,心意散乱,对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记。《成唯识论》曰:‘云何失念?于诸所缘,不能明记为性,能障正念,散乱所依为业,谓失念者心散乱故。’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六。

    【可见有对色】可见,指肉眼可见者;有对,指由极微细物质组成而具有障碍之性者。可见有对色,即指色境。又作有见有对色。盖色法有眼等五根、色等五境及无表色等十一种,其中,色境为可见有对色,眼等五根与声等四境为不可见有对色,无表色为不可见无对色。如山河大地、草木器物等,具有色彩、形体,而能障碍其他物质者,皆为可见有对色。

    【布施波罗蜜多】布施为六念之一,四摄法之一,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。此处仅就十波罗蜜多而言。修唯识行,入修道位,修十种胜行,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。其中第一即是布施波罗蜜多,布施有三种:一财施,以金钱财物给济贫困,以资益其身。二无畏施,以大无畏精神救人脱离险难,解除其恐怖心理,以资益其心。三法施,随宜说法,以资益其善根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十。参阅‘十波罗蜜’条。

    【他受用土】唯识宗所立的四种佛土之一,又称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。亦即实报土,佛以大慈悲力,随十地菩萨所宜,变为净土,或小或大,或劣或胜,他受用身依之而住。住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十。参阅‘四土’条。

    【玄奘】玄奘大师,是我国的四大译经家之一,也是唯识宗的开创人。他俗家姓陈、名祎,河南偃师人,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出生。有兄长捷,早年在洛阳净土寺出家,玄奘亦于十三岁时随兄出家。唐高祖武德元年,与兄同入长安,寻赴成都参访。武德五年受具戒后重回长安,依法常、僧辩二大德听《摄大乘论》,他以诸师所说,各异宗途,圣典亦有隐晦,不知所从,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。表请不许,奘师不为所屈,乃就番人学书语,唐太宗贞观三年,私发长安,途中历经险阻,历时四年,始抵中天竺,于那烂陀寺,依戒贤论师学《瑜伽师地论》及‘十支论’奥义五年。复从胜军居士学《唯识抉择论》及《庄严经论等论典》二年,于贞观十九年回国,由天竺回国之时,携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,归国后广译经论,先后译出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余卷,其中关于法相唯识一系的,有:《解深密经》五卷、《瑜伽师地论》一百卷、《辨中边论》三卷、《摄大乘论》三卷、《显扬圣教论》二十卷、《大乘五蕴论》、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释》、《观所缘缘论》、《唯识二十论》、《唯识三十颂》等各一卷,及以十大论师的《唯识三十颂释论》百卷,糅集而成成唯识论十卷。同时他也译出了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论典,如《阿毗达磨发智论》及六足论,《大毗婆娑论》、《俱舍论》等。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示寂,享年六十五岁。由于他广译法相唯识一系的经论,他的上座弟子窥基复加以弘扬,由此开创了我国的唯识宗。

    【功用地】指初地至七地的菩萨阶位。菩萨于各种修行阶段中,初地以上,到第七地之菩萨,虽然已证得真如,然犹须加行用功,故称为功用地;而八地以上菩萨,无须再藉加功用行,自然功德增进,则称为无功用地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九载:‘八地以上,纯无漏道,任运起故,三界烦恼,永不现行。’

    【尼干子外道】印度古代六师外道之一,此外道因以修苦行,离世间之衣食束缚,而期远离烦恼之结与三界之系缚,故有离系、不系等译名。又此外道不以露形为耻,故世人贬称为无惭外道、裸形外道。开祖为勒沙婆,至尼乾陀若提子时,为中兴之祖。后世则称之为耆那教。尼乾陀若提子入寂后,此外道分成空衣、白衣二派。空衣派主倡不著衣而裸体生活,一般称为裸形外道、露形外道。白衣派则流行于北印度之僧诃补罗国一带,为避寒气而著白衣,此或即其分裂为二派之原因。见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一。

    【出离】出离是超出、脱离之意。即出离迷界出生死轮回之苦,而成办佛道,以达于解脱之境,亦即出离三界之牢狱,了脱惑业之系缚,故一般有‘出离三界’、‘出离生死’的惯用语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七十载,出离有二种,即:一、出离三恶趣而趣向人天的善趣,二、出离生死轮回而趣向三菩提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